沈靜??
摘要: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師們探討的話題,非常態下的語文教學更強調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對教學過程開展順序的梳理,討論了課前認真備課、課上調動各種有效因素、課后及時反思這三個方面,以期對日后的教學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非常態;語文教學;有效性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它存在于我們口耳相傳的交際中,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它也存在于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卷中,培養著讀者的情感、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學生如果能在語文課上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提升了語文素養、獲得了情感熏陶,那么這樣的課我們可以說是充實、有效的。
可是現實的課堂效果往往不都盡如人意。學生在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思想不集中、思維不活躍、不愿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等現象。我校的學生大多為民工子女,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有所缺失、學習習慣不規范,因此課堂學習往往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妨礙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所以,研究非常態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我校顯得十分必要。針對此種情況,我試談以下幾點淺陋的建議:
一、 課前認真備課
備課是教師能力素養的體現,課前的準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只有認真備課,我們的教學過程才能有據可依,做到有備無患。
備課分為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對教材的把握主要體現在重點、難點的選擇上。我們的學生基礎較薄弱,所以需多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基礎知識的累積,對于文中的重點、難點,更要層層鋪墊,循循善誘。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先吃透教材,認真理解課文內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最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我們才能游刃有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 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有效因素
(一)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促使教師的角色發生轉換,從過去的教學權威轉變為引導者、推動者。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加以點撥,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師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這種主導作用貫穿于學生活動的始終。
1. 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
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關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往往能激發思維的活躍程度,提高課堂的參與意識,從而產生愉快的身心體驗,在輕松舒適的環境下學習。創設優美教學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運用優美的導語、借助多媒體、巧妙設問等等。在上《春》這一課時,我先讓同學們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春的古詩,讓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感受春的氣息、體會春意盎然的喜悅。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氛圍活躍,更好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當中。
2. 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
預設是教師對課堂的預先把握,生成是教師針對課堂反應所做的靈活處理。有條不紊的預設能讓教師在課堂上胸有成竹,靈活的生成能讓課堂呈現出更生動有趣的面貌,并增強與學生的有效性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就要善于傾聽,捕捉學生迸發的思維火花,把學生的信息轉化成有效的教學內容。在應對這些“可能”的過程中,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豐富如何進行課堂反饋的經驗。在講解《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句話時,我提問這里運用了哪種寫作方法,我的預設回答是比較,而學生回答的是對比。經過對原文的分析,我們探討了比較和對比的區別,從而解決了疑難,化解了矛盾。
(二) 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要參與者,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方法,促進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大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發生興趣”。要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首先在于所學知識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否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情感共鳴。這需要教師挖掘教材中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也需要教師良好的教學技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前提。所以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如分角色朗讀、表演故事情節、開展知識競賽等。
2. 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而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讓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三、 課后及時反思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睂τ诮處焷碚f,進行教學反思是教學過程中必要的一部分,也是專業成長不可缺少的途徑。教師首先要確立反思的意識,針對上課時學生的反應,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有無有待改進的地方。反思的內容包括教學行為、教學效果等,既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作業中得到反饋,也可以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教學反思貴在堅持和反思后的改進,如果我們的教學活動都能經過理論和實踐的檢驗,那么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所提高。
總之,要上好一堂課,需要調動各種有效因素。非常態下的語文教學,就需要教師更多的耐心、細心和關心,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在追求教學有效性的路途上共同探索,爭取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馮晉紅.創設優美的課堂意境,激發學習興趣[J].讀與寫:上,下旬,2015(18).
[2] 曾國新.小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苑教育,2010(16).
[3] 林茂海.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驗“學、問、議、導”教學模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1).
[4] 袁維.淺談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匯旬刊,2007(20).
[5] 程發蘭.淺議新課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J].考試周刊,2011(17).
[6] 陳祖霞.讓四十五分鐘更有效[J].學周刊A版,2011.
[7] 張笛.如何提高高中語文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6.
[8] 李秀捌.語文教師的引導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2005.
[9] 韓梅.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文信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