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蘊楠??
摘要:手語是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也是聾人與健聽人溝通的工具。為了解決聾人自然手語與規約手語之間的矛盾,本研究采用聾人與健聽人協同教學的學校為研究切入點,探索協同教學下與由健聽人教師單獨教學下,兩組學生的手語使用水平。發現協同教學下的學生在手語詞匯量、準確度以及翻譯能力都顯著高于單獨由健聽人教師教學的那一組。
關鍵詞:手語教學;協同教學;特殊教育專業
手語是高師院校中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課程,同時手語也是溝通聾健兩世界的橋梁。目前,許多高校從事手語課程的教學有兩類,一是由高校中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二是特殊學校中從事聾人教學的一線教師進行教學,例如特殊學校從事聾生教學的教師,即二者都是由健聽人來從事手語課程的教學工作。
一、 問題提出
手語課是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基礎課,聾人作為特殊教育的主要對象之一,手語是對其進行特殊教育的語言與主要工具,但是,根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見習實習后的反饋發現,盡管學生已經學習過手語,但是與聾生交流溝通仍有困難,并且發現“看”不懂聾生之間的交流聊天。這其實反映出,聾人的自然手語與《中國手語》為基礎的規約手語之間的差異。聾生與聾生之間的溝通,多傾向于用自然手語,因為自然手語更為直觀與形象,并且聾生打手語時表情、肢體語言要較健聽人更為豐富,語序、語法中的省略以及語言習慣都與漢語是有差別的。為了讓學生更好更直觀的學習聾人的自然手語,以及克服自然手語與規約手語之間的矛盾,四川文理學院對特殊教育專業的手語課程采取了一定的創新模式,即高校特殊教育專業負責手語教學的健聽人教師與聾人教師進行一定的協同教學。
手語課程的協同教學指高校教師與聾人教師一同商討決策手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共同實施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反思。手語課程的協同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手語的內容選擇上,由聾人教師與健聽教師共同決定教學內容。健聽教師會根據課程大綱與培養目標,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而聾人教師課根據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與常用詞匯來補充或選擇一定的內容。這樣就保證了內容的實用性和基礎性。
第二,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導入、內容新授、鞏固練習、小結以及作業等五個環節進行協同合作與實施。在導入的環節中,會由高校教師進行語言導入,同時由聾人教師同步翻譯,因為內容一致,所以,只需要注意兩位教師的節奏,在課前的準備過程會著重演練;內容的新授過程,主要是由聾人教師與高校教師根據教材《中國手語》來講授詞匯的標準打法,并且聾人教師會根據聾人溝通習慣來講授其“自然手語”,來使學生了解聾人的語言習慣;鞏固練習階段會通過學生二人一組練習,與聾人教師互動,根據給定的句子來打出手語等,聾人教師在打手語時會兼顧自然手語與規約手語,即按健聽人的語序來打手語,另外,也會按聾人的自然手語的語序再打一遍,這樣就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手語,方便學生“看懂”聾人的自然手語。小結的部分,先由健聽教師來總結詞匯之間的規律,例如有一些詞有相同的動作等,然后由聾人教師進行總結,就學生的詞匯的正確度,表達的流暢度以及一些內容聾人的習慣打法等。
第三,在教學的反思階段,健聽教師與聾人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學內容的形成性評價,一同反思課堂中的不合理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過程的調整與改進。
二、 研究過程
手語協同教學的對象是高師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所以手語協同效果的評價是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來進行的。
(一) 研究對象
以2011級特殊教育專業12名學生為對照組,2012級隨機抽取12名學生為實驗組。對照組是采用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專門從事手語教學的健聽教師單獨授課的方式,而實驗組是采用協同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
(二) 研究內容
主要圍繞手語的準確性、流暢性、詞匯量幾個方面進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由高校教師與聾人教師進行評價。研究用的工具為《手語能力測試表》,主要是由高校教師與聾人教師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課程的教學目標共同編撰,該表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準確度測試分表,包括100個詞匯,該詞匯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選取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比較高的詞匯,統計手語打出正確詞的數量;第二部分為詞匯量測試,給定兩個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用手語打出,時間為2分鐘,評價的標準為2分鐘內打出的詞匯的數量;第三部分,漢語譯成手語的能力,給出一段文字122個詞,讓學生進行手語翻譯,考查正確的詞的數量與所用時間;第四部分,10個段落,每段由2-3句話組成,由聾人教師用手語打出,讓學生們翻譯(意譯,即把意思表達清楚、準確即可),并把翻譯出的內容寫到紙上,由聾人教師進行評價。
(三) 研究結果
第一,準確度。2011級12名學生的平均成績81分,而2012級學生的平均成績在88分,并且p<0.05,差異顯著。說明在協同教學下學生的手語詞匯翻譯的正確度要高于對照組。統計結果見表一: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對手語詞匯掌握的正確度,手語詞匯量,手語表達流暢度中詞匯準確性,將手語譯成漢語的正確率都顯著高于對照組。
三、 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數據的比較分析,發現協同教學組的學生在不同方面的成績都顯著高于由健聽教師單獨教學的學生,通過分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
(一) 聾健教師的協同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詞匯量
詞匯是手語的基礎,也是手語的基本單位,詞匯量的掌握,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將漢語譯成手語,第二是將手語中的詞匯翻譯成漢語。通過數據的分析發現,無論是將漢語詞匯翻譯成手語詞匯,還是將手語翻譯成漢語,實驗組的成績總是好于對照組,即在協同教學方法下的學生的詞匯量要好于單獨健聽教師教學的情況。協同教學中,聾人的示范,會使學生有更為直觀更為深刻的認識,有助于學生詞匯的掌握與鞏固。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了解,聾人在打手語時,表情、動作的速度、力度更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更加生動形象。
(二) 聾健教師的協同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詞匯的準確度
協同教學很好地克服了手語教材的二維性與手語打法的四維性之間的矛盾。目前,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學校所用的手語教材多是《中國手語》,該教材將聾人常用詞匯都收錄進來,對于每個詞的打法,往往是一幅圖片配上一些文字說明,在二維的空間內用圖片將手語正確打法表示出來,即由表示上下的X軸和表示左右的Y軸。然而,聾人交流中運用的手語,往往是在四維空間內來表達。即表示上下動作的X軸,表示左右動作的Y軸,表示前后的Z軸,并且再加上時間這個第四維度,就構成了四維。所以,用圖片(二維空間)去說明四維空間的詞匯,本就無法把握詞匯的正確打法,況且健聽人教師對于手語的學習,往往只是通過《中國手語》或者其他書面材料進行學習,缺少聾人手語四維性的把握,所以健聽教師若單獨對學生進行詞匯教學,理論上就難以保證準確度。
然而,聾人教師作為手語的使用者與原創者,他們能很好地把握手語的特點,例如他們會更注重速度與動作的強度,可以更好地表達詞匯,因此,協同教學能很好地保證學生詞匯的準確度。
(三) 聾健教師的協同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手語表達的流暢度
學生手語表達的流暢度主要體現在單位時間內所打出手語詞匯的正確數量。通過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協同教學方法下的學生,其單位時間內所正確打出的詞匯量更多,即手語表達的流暢度更強。在協同教學的方式下,學生有更多的練習的機會,并且因為有聾人教師的參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動參與。并且,每次聾人教師對于學生練習內容的總結(用手語打出的內容),往往會對學生的手語學習起到強化作用,學生會將與聾人教師打法一致的表達,視為自我強化,因此會鞏固手語所學內容。所以,協同教學對于學生手語表達的流暢度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激發動機與通過強化給予鞏固而實現的。
(四) 聾健教師的協同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手語翻譯能力
學生的手語翻譯能力,主要指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將漢語詞匯與手語詞匯的互譯能力,二是漢語句子與手語句子的互譯能力。漢語與手語詞匯的互譯能力,一般就是按照《中國手語》上的說明直譯過來,并不會考查對于聾人自然手語語言習慣的了解與掌握;漢語句子與手語句子的互譯能力,將漢語句子譯成手語時,學生往往是通過直譯的方式,即按照漢語的順序表達出來,盡管不符合聾人自然手語的語序,但是聾人教師可以理解所要表達的內容,但是將聾人自然手語譯成漢語的時候,對健聽人來說就比較有難度,首先就是手語的意譯問題,在對句子進行表示的時候,聾人也許并不會用《中國手語》中的詞匯,而會用更為簡單生動形象的表達,這就給健聽人的理解造成了困難;其次,聾人在進行表達的時候,語序與漢語的表達是不同的,并且也會省略主語,自然手語往往先表達一個句子的核心成分。例如:漢語語序為:你今天中午吃飯了嗎?而聾人自然手語往往會打成:吃了嗎,你。在手語教學中,聾人教師的參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聾人自然手語的語序,以及語言習慣,不但使學生們能更為流暢的將漢語翻譯成手語,也使學生更好地“看懂”手語。
所以,聾健教師的協同教學,有助于學生提高翻譯能力。
四、 對手語教學的啟示
(一) 聾人手語的影像、視頻資料,是作為教學必不可少的資源。很多學校因為資源有限,無法請聾人教師對學生進行手語的教學,但是與健聽教師學習手語,往往會使學生缺少聾人自然手語方面的知識,這就很容易造成學完手語仍無法與聾人進行交流。對于這樣的學校,聾人手語的視頻與影像類的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看到聾人打手語,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手語,才能更好地將手語運用到與聾人的真正交流中。
(二) 充分的練習,是保證學生手語能力的基礎。手語既是一門語言,也是聾人與健聽人溝通的工具,所以它與任何語言都有同樣的特點,即通過運用,才能得以鞏固,才能熟練。另外,手語是以動作來進行表達,所以需要一個熟練化的過程,而練習可以使學生將對手語的操作達到熟練化的程度,促進與聾人的熟練溝通。
(三) 與聾人面對面的交流,是手語能力提升的必要條件。手語是高校特殊教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主要是在特殊學校對特殊兒童進行特殊教育,而目前特殊學校中的主要教學對象之一就是聾生,所以,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所學的手語終究是要與聾生進行交流溝通的,所以,與聾人面對面的交流學習是必不可少的。鑒于許多高校沒有辦法實現由聾人教師進行手語的教學,但是可以定期通過見習實習的方式,來讓學生增加與聾人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甚至可以讓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對特殊學校的聾生進行課堂試講或其他教學活動來增加學生與聾人聾生交流接觸的機會。
(四) 手語使用的氛圍,是提升學生手語能力的最迅速的方式。語言的使用是需要氛圍的,所以可以將聾生或聾校教師請進高校里,舉行聯誼或共同的活動來改善語言的氛圍,例如四川文理學院每學期都會舉辦的手語歌曲大賽,雖然說手語歌曲是種藝術化的形式,但是這種活動會增強手語交流的氛圍;還有每學期手語協會定期的志愿者活動,通過與聾生的溝通、游戲來增強語言使用的氛圍。
五、 研究不足
雖然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數學統計,并運用SPSS軟件分析,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首先,樣本數量較小,因為2011級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總數只有12名,所以,只能在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樣本容量選擇12名;其次,研究過程無法排除學生本身的手語基礎、能力素質以及努力程度對于實驗的影響;再次,實驗過程無法排除教師因為教學經驗的積累而對實驗組成績的影響。
總之,本研究希望以此兩種方法的比較來探索高校特殊教育專業手語教學的有效模式,解決目前手語教學中自然手語與規約手語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