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楊??
摘要:“獨生父母”現象,是我國現代社會家庭問題研究的一項現實性內容,從計劃生育時代到二孩政策實施的當今,獨生父母的角色適應程度,與社會融入的強度,包括他們在家庭教養方式中自我角色的調整與適應,都成為研究我國生育政策實施背景、社會家庭組建模式、單位家庭風險承受能力、社會服務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獨生父母;家庭結構;代際互動
一、 “獨生父母”教育觀與家庭觀錯位
獨生父母作為我國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實施下的一代人,到2001年,他們作為國內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育高峰期的同時,也正面臨著家庭教育方式和觀念形成的問題。據統計,直至2007年年初,我國獨生子女數量已達到9000萬,這個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中堅力量的群體,已經構成了我國社會家庭主流模式,即家庭組建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由此轉變為獨生父母,就意味著婚姻,家庭意義上的重組、調整、確認及新角色的建立”。
然而,獨生父母要建立的教育觀和家庭觀,由于家庭觀念轉換、夫妻角色適應、家庭責任承擔等方面,出現偏差,產生錯位。獨生父母在其婚姻生活中,會直接把自己關于獨生子女的家庭成長感覺直接帶入到婚姻模式中,在婚姻狀態下,出現“斷奶”不及時現象。根據包蕾萍《中國“獨生父母”婚育模式初探:以上海為例》一文中數據分析,在上海,獨生父母經濟上比非獨生父母的依賴性更強。在論文中顯示,非獨生父母完全靠自己的比例比獨生父母要多10個百分點,而獨生父母在組建小家庭的過程中得到來自祖輩的經濟支援明顯多于非獨生父母小家庭。經濟上的依賴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獨生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承擔責任能力會比較弱,反映在對其子女的教育觀念上,就是對自我父親或母親的角色認知會出現推卸或不承擔的行為。
在責任和義務的承擔和執行上,獨生父母要調離子女意識到為人父母意識,并非一次性自然轉換,無論從調查問卷還是實例中分析,獨生父母的家庭觀和教育觀不是同步匹配的。在獨生父母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同齡非獨生父母中要偏高,但是,教育的程度與家庭教育觀念并非成正比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高學歷的獨生父母缺乏婚育生活適應能力,出現強依賴性和附屬性強的生活表現,這種低端和低能的婚育生活自理現象,說明獨生父母自身教育觀和家庭生活適應之間的偏差。
僅從家庭構成的角度來看,獨生父母和同齡的非獨生父母差異并不顯著,也就是同樣在組建家庭,承擔育兒、養老、自我發展責任上,80后一代人所面臨的家庭教育觀問題是有共性的。從家庭教養方式上,為人父母的獨生子女在家庭教育觀、教養行為、對子女情感表達方式上,與同齡父母一樣,受現代社會觀念影響,以民主、關愛、關注自我發展作為家庭理念核心。僅從生育觀上,獨生父母在調查問卷上的選項上,有三成傾向于選擇自主生育需求,而非僅僅限于應付長輩或父母傳宗接代的宗族要求。
二、 家庭結構現狀與社會和諧構建的匹配度分析
獨生父母家庭結構基本形式為近似梭型,即中間獨生父母為家庭核心,兩頭分別為雙方父母和子女,這種典型的梭型結構,是獨生父母家庭結構主要關系:承擔贍養上一代和教養下一代的責任義務,同時面臨本身家庭建設與發展的責任。這種結構類似于之前研究中所提到的“四二一”結構家庭,只是兩者的核心對象不同,梭型結構里獨生父母是這一結構核心,“四二一”結構里獨生子女夫婦是這一結構的核心,兩者之間是子輩與父輩承繼關系。兩者家庭結構模式的風險也都集中在家庭核心上,及獨生父母的父輩和他們自己都相繼成為了家庭責任的承擔者,在養老和教養子女的義務和責任日益加重的今天,這種小型核心家庭結構的風險承擔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事實上,只要是現在的生育模式基本不變,無論是近似梭型,還是“四二一”家庭結構,其中心都會是獨生子女一代,這種結構模式會隨之傳承,并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家庭結構模式。因此,分析獨生父母的家庭結構現狀與社會和諧的匹配度,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對現有中國家庭結構、社會結構剖析的過程。從現有家庭結構的風險承擔和規避上,建立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因為,只有社會服務保障承擔應有的責任,有意識、有能力、有過渡、有作為地分擔家庭作為社會子系結構的壓力,才有可能為普通家庭規避風險,建成良好穩定的社會和諧環境。
這其中就包括了“二胎政策”的啟動,國家生育政策的調整,本身就在應對家庭核心過于集中的問題,政策的出臺以逐步增加新生人口數量為基礎,即2011年11月,中國各地全面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全面二孩政策。通過提高生育率,擴大單位家庭的人口基數,在原有的家庭核心基礎上,增加單位家庭的家庭成員,避免獨生父母承繼現象的延續,達到延緩老齡化進度,解決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使有老人家庭比重上升所帶來的贍養義務和責任日趨沉重的問題,還有農村人口遷移流動帶來“空巢”家庭不斷增多的問題。
(一) 以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例,與其父母代際互動分析
代際公平是維系獨生子女與父母與子代關系的平衡點,它指的是當代人與子女的關系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儲存模式,針對傳統父輩與子輩的繼承關系的一種改動,涉及的是家庭和社會長遠利益的協調發展。其中,“責任鏈”和社會契約是這種公平思想的主要內容。對于我國現代家庭而言,以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例,他們從子女已經轉為父母,在維系家庭成員關系和生活的平衡中,所要承擔的家庭關系與家務責任主要有:“家庭成員與親屬間的財務流動、互助情況和會面頻率”,“個人賦予親屬關系的意義以及他們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流”,在親子關系下形成以契約關系代替權威關系,父輩與子輩之間是自然合作,而非雙方被迫。
因為,現有的獨生父母在贍養上就一直存在道德壓力和贍養義務中斷的問題,而從當前生活中維系和處理贍養中斷問題,還是在道德評價層面對義務和責任的履行人進行批判。如果以關愛和情感為動機,那么代際支持的持續性會好,這對于已為人父母的獨生子女來說,與父母的聯系也是自我角色認同的一部分,而非一種負擔。同時,獨生父母的孩子,也可以從這種情感關系維護的方式中,得到來自父輩和祖輩成員間親密關系的感受和支持,成為他們延續這種代際關系的價值參考。如此循環下來,屬于獨生父母的可持續發展的家庭代際關系就可以傳遞并維持穩固,發展下去。
(二) 獨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子女發展關系分析
家庭代際關系的轉化和傳承,首先,是獨生父母角色的適應和調整,在父母角色扮演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方式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生育后經濟壓力增加,在工作方式上選擇加大工作承受力以獲取薪酬的增加來應對;(2)生育后出現情緒波動,在婚姻愛情觀念上選擇自我的接受與對伴侶的寬容來調節;(3)與角色伴侶在觀念上產生分歧,在解決方式上以退讓和利益和解來舒緩。
獨生父母有可能養育獨生子女,其獨生子女又成為下一代的獨生父母,那么,作為父輩的獨生父母一直都在面臨的就是子女教養方式與自我被贍養的問題,能否協調到育人有方,老有所養,讓子女的教養與父母的贍養都能兼顧且平衡。其主要方式有:第一,獨生父母對父母角色的認知與父母角色的社會期望具有一致性。從各種調查中發現,獨生父母對子女的養護發展關注在觀念上有六個層次,即:對子女生理健康發展的關注,子女人格健康發展的關注,子女道德認知發展的關注,子女智力發展的關注,子女心理健康發展的關注,子女良好習慣發展的關注。
第二,獨生父母的角色行為與其角色認知具有一致性。在獨生女父母婚育前與婚育后主要經歷為三個階段:一是生育前為生育行為做好計劃、增加育兒知識儲備、打好生理基礎、做好相關準備工作;二是懷孕期間為胎兒和母親健康做好護理,以備健康生產;三是生育后獨生父母開始對子女實施撫養、教育行為,以及為適應父母角色而對其行為進行的調整。
第三,當獨生父母逐漸適應了這種家長養育角色,并能夠根據家庭利益和需求空間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的養育態度和方法,基本形成了良性可持續的健康家庭教養模式,利于子女的成長和發展,而這種適應是一個隨著時間漸變的過程。
(三) 如何從家庭結構關系改善中提高與社會和諧的匹配度
獨生父母組建的家庭結構均以小型人口為家庭核心,即前文所提到的“四二一”家庭結構或近似梭型的結構。這種結構與社會交往、人員流動、社會分工、家庭義務與責任、社會義務與責任分配承擔等多方面內容,都有調試和轉型的關系。
首先,獨生父母的家庭教養方式,為社會提供的就是是否具備社會融入程度的社會成員;因此,獨生父母在調查中,育兒理念都是追求寬松、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為子女營造的是自主、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以期待孩子在未來融入社會時有較高的融入程度。
其次,與傳統親子理念不同的還有,獨生父母在以“尊重”為基礎的親子關系中,注重更加親密、平等的父代與子代關系的建設。“父母角色的獲得是獨生子女依賴性發生根本變化的轉折點”,適應性的增強是其家庭結構關系改善的原因之一,也是與社會匹配度和諧的表現。
三、 獨生父母家庭教育改進方法
獨生父母家庭教育改進方法,可以根據“家庭生命周期理論”,根據城市地區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尤其是每個解題發展的主體和不同需求,建立起形成有規劃,穩定能發展,擴展能夠規避風險,收縮有保障跟進的家庭發展程序。
用《禮記·禮運篇》來概括,就是我們所說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對于家庭風險規避、養育生活保障方面,需要的是政府保障措施的跟進,國家民生計劃的有效實施。為現代小單位核心為主的家庭減少壓力,對會給家庭帶來不同的困擾和危機有適應的補救措施,才是一個社會乃至國家平穩航行的標志。
參考文獻:
[1]郝克明,汪明.獨生子女群體與教育改革——我國獨生子女狀況研究報告[J].教育研究,2009,(2).
[2]李洪曾.80后非獨生父母家庭教育令人擔憂——出生年代與獨生狀況對非獨生父母家庭教育影響的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3]李洪曾,楊智鈞.“80后獨生父母”在親子教育行為上占據優勢——出生年代與獨生狀況對親子教育影響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