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廷埌??
摘要:學習語文的至高境界是學以致用。而我們的學生不愿動腦,不善動腦,不會動腦。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用腦子去讀、去聽、去說。我們不但要學生積累和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解決如何學的問題,還要學生會說會寫,解決如何運用知識的問題。
關鍵詞:用腦;讀文本;聽講課;說正話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通俗地說,我認為工具性就是學以致用,是學習語文的至高境界。所謂學習就是學前人、他人的經驗、研究成果、解決方法和途徑,目的就是為了少走一些彎路,不至于瞎子摸象,誤打誤撞;學完之后是習得,即習化為自己的東西,到了致用的境界。先人或前輩已然將字組成了詞,詞合成了句,句構成了段,最后才是段與段的完美聯結。這樣,表意完整、構思巧妙、文采飛揚的篇就蔚然成行。但過程是千變萬化的,各人不一而是。可唯有一點擁有共性的是即要用“腦子”學習。
一、 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
可以說從學前班開始,我們的學習就可以用“死記硬背”來概括整個學習過程。幼兒園時的所謂特長班——英語培訓班,心算班等等。事實上如何強調技巧,總脫離不了兩個字“雙基”,即基本知識的積累、基本技能的掌握。為何要叫“死記硬背”?因為這種“填鴨式”的記憶是不注重理解的多寡,只是一股腦兒地強塞進去。你看古人學習“四書五經”,雖功成名就,到頭來,弄懂的又有幾個?何時才能登峰造極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今人自小就參加的各級競賽,以取得的成績來評價老師的能力大小,把老師介于會教與不會教之間,我們現在的老師又有誰敢不把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教學效果?
其次,換湯不換藥的所謂新課改考試,總把基本知識的掌握列為首位,這種重基礎輕能力的學習,只會讓學生機械的成為學習的奴隸,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另外,學生習慣養成也成為不用腦的犧牲品。眼下各種名目眾多的參考書滿天飛,現成的答案就在其中,抄抄即可,何必動腦筋呢?老師僅參考書上的內容上課,學生的參考書里有過之而無不及,比你老師分析的還要透徹到位幾百倍,你說你上的課還有什么吸引力、還有什么動力可言?即使沒有參考書的同學,也習慣于等待老師的講解,把老師自得其樂、滔滔不絕地講功,一字不落的抄下來。課本上五彩斑斕,可真正記得多少。更有甚者,網絡時代的高速化,也成就了學生的惰性。網絡內容無所不包,令人嘆為觀止,學生動不動就是“上網查”“點擊一下”,何談得上動腦?這不得不算是語文教學的悲劇。
二、 解決學生動腦學習語文的途徑和方法
我認為語文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會學,第二是會說。前者是學生積累、掌握了多少的知識,后者在于會運用多少知識。但都離不開用腦這個必備的條件。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腦子就形成一條適合本文表達的思路。因此,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會用“腦子”去讀文本。我認為讀書可分三個步驟:初讀,整體感知,揣摩作者思路:課文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說什么是最淺性的認識,只停留于課文的層面上。跳讀,怎么寫是分析文章的謀篇布局,材料的整體取舍。精讀,為什么這樣寫,是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與作者的寫作風格,時代背景,價值取向相聯系,通過自己的腦子思辨,借助參考書,體會出作者語言運用的技巧,對事物的褒貶,獨到的社會責任感等并將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如:在教學臺灣散文家,十四歲就寫詩的王鼎鈞先生文章《那樹》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1. 那是一棵怎樣的樹?(解決寫什么)
2. 那棵樹的一生有怎樣的經歷?(解決怎么寫)
3. 作者對那棵樹融入了怎樣的感情?(解決為什么寫)
通過思考探究,文章思路就會清晰起來,才算真正領會了文章內涵。
其次要會用“腦子”去聽講課。于漪老師所說,“聽”里大有學問。它與講的內容有關,與講者表達有關,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具備的知識有關。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聽力,使自己會聽。聽課,就要學會抓中心,抓要點,什么是綱,什么是目,在腦子里立刻梳理清楚。關鍵之處豎起耳朵聽,無關緊要的善于剔除,使自己的腦子成為“分離器”,把通過聽覺接受進來的、有用的東西儲存,無用的揚棄。經常注意訓練“聽”的能力,耳朵就會聰敏起來,有效地幫助你吸收知識,改變糊里糊涂,主次不分的狀況。
其三,學會用“腦子”去說正話。我們通常把未經大腦思考而“脫口秀”的人戲稱為“信口雌黃”。我們常說“三思而后行”就是要開動腦筋,想好了再說再做。將自己的思想用腦子轉換為有聲的語言,正確地表達情意;語調有抑揚,語勢能流暢,能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些問題在腦子里似乎已清楚,但說不出來,這說明并不是真正的清楚;說出來了,有條有理,那才是真明白了。說話要簡明,即簡潔明了,不啰嗦。清代小說《鏡花緣》中的林之洋、唐敖要喝酒,酒保卻把醋拿來。旁一老儒卻濫用“之”字,廢話連篇。明明兩三句話就說清的,卻做了過多的假設和分析,就顯得啰嗦了。說話要看對象要了解對象,注意對象的性別、年齡、身份、職業、文化修養等。如彬彬有禮,你也應該文雅和氣謙遜,對方很直,你也應該坦誠、實在。了解對方經腦子思考才能說出合適的話有禮貌的話。說話還要注意一般場合和莊重場合等。
總之,學只是一個人積累和掌握知識、經驗的過程,只是學習的一個前提、一個基礎,更重要的是在于習得,即知識的運用,會說會寫才是學習的關鍵所在。積累和掌握要用到腦子,知識的運用更是離不開動腦。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無拘無束的,只要我們“授之于漁”,他們就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為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讓學生分清正誤,準確感悟文本的價值取向,真正讀懂了課文,而且其思維也從表層到深層,從理性到感性,變得活躍與開闊,才能恰如其分地、自如地運用知識,會正確的表情達意,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可以說,學生用腦子學習,并不是意味著教學活動的結束,而是教學活動的真正延伸。
參考文獻:
[1]于漪.《功夫貴在自幼硬》.
[2]于漪.《教你學作文》后記.
[3]《用心靈感悟語文教學的真諦》.
[4]《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