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緒霞??
摘要:2017年課程改革進入新的時期,考試大綱進行了調整。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由選考改為必考,滿分150分。試題的知識面、覆蓋面注重基礎,科學規范,符合中學語文教學實際,可以較好地檢驗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試題試卷所使用的閱讀材料和作文材料體現了理性思考,重在對學生思維、核心素養的考查,對中學語文教學有了良好的導向,同時也使得高考能夠平穩過渡。
關鍵詞:理論類;文學類;實用類
總體來說,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試題特點
一、 從文體類型考查閱讀能力
在考試大綱中把文本分為:文學類文本、理論類文本、實用類文本。這三種文本,由于文本特性不同,所蘊含的考查點、測試點自然而然就有差異。要深入文本,研究考點與設計題目的關系,理解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把命題思想、知識點、考查方式等緊密聯系起來,以指導我們今后的備考。
1. 理論類文本
2017年的高考試題,選用了比較規范的議論文作為考查知識點的載體,同時在第二題,密切聯系教材內容,考查了與論證的相關知識點,這一點的考查保持了語文基質,拒絕各學科閱讀的共性異化,體現了語文學科獨有的特性。所設置的題目,既考查了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B級),歸納要點,篩選整合信息,主要信息的推斷,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C級),該閱讀材料的題目設計的能力考查點分布比較均衡,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篩選出來。
2. 文學類文本
2017高考語文(全國卷1)用散文化的小說《天囂》作為語言材料考查學生閱讀能力。散文化小說,我們學生曾學過魯迅的《故鄉》《社戲》。這種散文化小說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但是能貼近生活,而且兼具了散文和小說的主要特點,從故事和意蘊的角度入手,它有很大的延展性,從命題便利上來說,散文化的小說是最適宜的命題材料。
以前曾有呼聲,要“保持語文的基質,體現語文的個性,拒絕各學科閱讀的共性異化”,就是讓高考語文閱讀測試回歸到體現語文本質屬性的一種狀態。讓試題指向于文本的內容信息的考查,以傳遞內容信息的語文方法為測試目的。一般來說,文學類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素養,考查的重點傾向于鑒賞、探究類能力的考查。2017年的高考語文試題,設置了一個選擇題和兩個分析題,選擇題考查了:環境描寫、故事情節、細節描寫人物形象、主旨、分析題目考查謀篇布局、藝術效果等知識點,在能力層級上考查了學生的理解(B)、分析與綜合(C)、鑒賞評價(D)、探究(F)等。緊緊圍繞文學類文本設計題目。
2017高考語文(全國卷1)第5題:小說以“渴”為中心謀篇布局,這有什么好處?“謀篇布局”指創作方法的,對于廣大考生來說,這個知識點本身就是個難點,雖然本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這個題目是最能體現文體特性的題目。
3. 實用類文本閱讀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實用類文本材料采用非連續性文本形式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凸顯“實用性”。采用非連續性文本作為閱讀材料,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在實用類文本閱讀中,材料2中使用一個圖表,由于學生過去沒有接觸到這樣的表,在閱讀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障礙,再加上2017年整套試卷文本閱讀字數稍高于往年,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速度,所以針對實用類文本閱讀設置題目時,題目命制者降低了題目的難度,并沒有設計高難度的題目,只是從真實性、實用性的角度,要求考生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等角度設計題目。在能力層級上基本是B、C。
總體來說,對于某一類文本來說,選取的要素越典型、越居于該文本的核心地位,那么閱讀效果也越好,相應地借助這些知識去測試人的閱讀能力,效果也越好。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從文本類型入手,測試點定位準確,精準地找到測試點與文本內容的結合點,排列層次清晰,較好地考查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 突出核心素養,注重思維能力的考查
國家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樣的人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常常會在高考試卷中體現出來。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1)除了繼續保持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考查學生的思維外,同時又加重思維考查的比重,比如第7題的由文字到流程圖的轉換。文字內容來自于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考題設置上要求由文字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在思維中,文字重抽象思維,圖形重形象思維。根據研究表明:由文字到圖形的轉化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第21題的邏輯推斷題目,也是重視思維的一個體現。作文中要找出兩三個關鍵詞,尋找中國之美,尋找關鍵詞之間的聯系,同時又是向外國人介紹中國,需要二次轉碼,才能準確審題。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說《天囂》是人格的崇高與偉大,無論是送瓜人還是被困人員,體現了“立德樹人”的理念。
三、 閱讀材料及題型創新
為適應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實際,增強語文高考的科學性,滲透創新意識與創新理念,全國卷推出了新的文本形式與題型,如實用類文本閱讀采用的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第7題,設置的題目采用流程圖的形式。第21題中,給一段材料,考查學生的推理能力。
在作文中,采用幾個關鍵詞,這種題型雖然存在很久了,但是這個題型在高考中第一次出現。選出兩三個關鍵詞,隨意組合,考查了學生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既有選擇性,又有創造性,同時又避免了仿作套作。
四、 選材的時代性和生活性
選取生動鮮活的事例,意在引導考生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緊緊聯系起來,激發考生緊跟時代、銳意進取的使命感和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比如《氣候正義》文本,迎合了當前國際環境問題;同時也表示,人們是對公平正義的呼聲?!短靽獭肥侨烁竦某绺吲c偉大,不論是處于什么樣的困境中,都可以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凸顯了時代的主旋律。而詩歌鑒賞《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歐陽修)借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德行為先的傳統。作文選取“中國關鍵詞”,透過這些“關鍵詞”,看中國的魅力,體現了時代發展的張力,引導考生把握時代,關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