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摘要:“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以及“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指明地理學習可以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本文介紹了三個樸素的人生理念:一、優勢會變成劣勢,反過來劣勢也可能會成就人生;二、凡事要適度;三、覺醒即是轉機,思變為時不晚。
關鍵詞: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人生觀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這是新課標倡導的。
人生觀,是指一個人對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認識和看法。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對于每一個學生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地理教材中,哪些內容藏有可供挖掘的人生觀呢?
案例1:必修三《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一節,有一個難點,即“雨林的脆弱性正是源于它的優越性”。這個觀點富有哲理,于是筆者在課堂上發動學生展開討論:優勢如何變劣勢,反過來劣勢如何成就人生。
學生們原先面面相覷,茫然無語。于是筆者先給大家介紹了一位名人: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曾是嚴重的神經癥患者,但他通過正視這個事實并最終發明出了森田療法。當他直視自己的痛苦,即弱點,結果弱點變成了他最重要的財富。然后舉了一個例子:“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節中,提到松嫩平原擁有豐富的石油等礦產資源,而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但豐富的石油這一優勢帶來的單是重化工業的發展,而長三角卻在礦產資源匱乏的危機中充分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彌補這一不足,發展成了綜合性工業基地。
另有同學搶過話頭:“日本各種礦產資源都那么奇缺,但懷著這樣的憂慮,卻成為世界工業制造強國。不也是劣勢變優勢嗎?”
提到日本,同學們變得激動起來。“它不是多火山的國家嗎?可人家卻利用這一弱項發展了地熱發電,火山灰入肥或做工業原料。
筆者想讓同學們意識到,許多時候,我們不是止步于自己的缺陷,相反,缺陷常能給我們警醒,從而督促我們不斷努力,如果我們暫時身處逆境或暫時落后,也用不著灰心喪氣,而應該積極的面對并慢慢扭轉。而擁有優勢時也不能得意忘形。否則,優勢也是“溫柔陷阱”。
案例2:上必修二“人口的數量變化”一節,一位很擅長在課堂上“為難”老師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又要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又出臺“單獨二孩”政策,這難道不矛盾嗎?筆者只是這樣回答:“兩個孩子并不多,‘單獨二孩政策完全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這是兩碼事?!彪m然回答得過于單薄,但筆者當時突然冒出新的課堂生成。
筆者追問:“那在中國所有的人口問題里,你們認為最主要的是哪個?”同學們經過討論,基本上都認為是:人口基數大。筆者也認同。如果能夠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其他人口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筆者又追問:“那我們國家的人口基數大是如何產生的?”某同學甚至追溯到了康熙皇帝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以及解放初期“多生多育體現制度優越性”的人口政策。當然,這些做法都是有淵源的,但無疑使我國的人口增長走向了一個極端。其實,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人口增加,意味著勞動力增加,勞動力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可以借用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和數學家孔德的一句話來表明,他說:“人口就是命運。”他認為勞動力豐富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有利??墒侨绻嗄??像今天很多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卻又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那表明人口要適度,人口數量的保持不能走極端。
筆者請同學們談他們所知道的走極端的例子。
一個同學首先笑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樣的話走極端了吧?”另一同學接過話茬:“以前常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話也走極端了吧?”還有個同學說:“新聞里經常播出農民工因為討要工資而爬塔吊以死相威脅也是走極端吧?還有經常聽到極端組織的一些恐怖襲擊事件。那組織為何叫‘極端組織不就是說他們的行為太極端嗎?”另有人聯想到如今有一些同學因為學習壓力大或遭遇挫折,也做出極端的事;還有同學想到“一切的犯罪都是走極端”,不得不為說這話的同學鼓掌。
至此,學生們應該明白這番討論的目的:凡事不能走極端。而剛剛發問的同學也應該明白今天中國的人口政策為何既有控制人口增長,又有“單獨二孩”政策。
案例3:學到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這一節,在介紹荒漠化防治的內容時,提到了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和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筆者認為這里不就是表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思想嗎?有人說,人只要努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當然,最好是從現在開始。其實這句話可以適用到很多場合吧。我們不會因為土地正在退化或已經退化而放棄它,當我們一旦覺醒,就會想方設法恢復地力,保護生態環境。筆者請同學們談對“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認識。
一位同學提到兩次獲茅盾文學獎的中國女作家張潔,四十幾歲才開始寫作。還有同學提到美國的摩西奶奶,77歲才開始學畫畫,卻成為美國著名的、最多產的畫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筆者當然不是為了反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而是請同學們不要在先前的失誤面前再浪費時間后悔徘徊,過去的已經再也挽回不了,就干脆往未來走,同時即刻努力起來。
有一位同學課后提出疑義:“你曾經說過,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不可逆性,那既然不可逆,還怎么恢復?”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人類的生存環境具有不可逆性。比如生物物種滅絕了,就不可能再出現這種生物了。物質運動規律及生物進化論的證據表明生態環境恢復到“自然狀態原貌”是不可能的,即不可逆的?!盎哪姆乐巍边@一節也能說明這一問題,但難道因為不可能恢復到“自然狀態原貌”,我們就放任荒漠化繼續發展嗎?當然不會?!巴鲅蜓a牢”雖然無法使原先羊圈里被狼吃掉的羊再復活,但可以保全羊圈里剩下的羊。
從地理教材上探尋人生哲理,不斷追求幸福的生活正是地理新課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3月.
[2]《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3]陳允成.《教育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