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范吉??
在我所帶的中班,非常重視數學區游戲的開展。我從創設初始階段,就在數學區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營造了適宜操作的環境。但是,對比別的區角熱鬧,數學區則一如既往地冷清,這不禁引發了思考,尋找原因:
原因一:游戲操作缺少美觀、趣味性,材料功能單一。
現在數學區的材料基本都是我們老師自制的游戲材料,在美觀上比較欠缺,缺少吸引力,無法打動孩子的操作欲望。提供的操作材料只有一種玩法或者只能練習一種對應的數學內容。雖然這樣的材料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但是缺少趣味性,無法擴展孩子的思維,不能讓孩子創造出新的玩法,做到一物多玩。
原因二:投放的操作材料在難易程度上缺少層次性。
在數學區的材料操作難易度層次不明確,無法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能力強的可能一會就能完成操作游戲,沒有感覺到挑戰,而能力弱的孩子無法理解,不會操作,得不到滿足感。如:數與量匹配的操作,投放10以內的點點卡和數字卡,對于數學點數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一會就能匹配完成,但是對于一些能力弱的孩子,沒有提供實物點數,對他們來說7以上的數量點數存在難度,得不到成功的滿足感,幼兒就失去操作的欲望了。
原因三:游戲材料推薦、介紹不詳細,游戲中指導不到位。
我們在數學區有的操作材料是在集體教學活動后,幼兒已經有一定的操作經驗后直接投放的,這類操作材料不介紹孩子也是能操作的。但是,數學區還有很大一部分材料是新的操作材料,內容符合幼兒年齡,但操作形式上、規則有新意,我們在投放前會向幼兒介紹,有時在投入前詳細介紹或示范,如果推介不詳細、不充分,幼兒無法完全掌握新的玩法、規則。幼兒在這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下進入數學區,而指導又沒及時跟進,幼兒就會因為不了解玩法,不會使用材料,造成體驗不了游戲的好玩,自然就不愿來玩。
找到了原因,我“對癥下藥”,積極采取了以下的調整措施:
一、 游戲材料的細化調整。
我把數學的內容、目標都物化到了操作材料上,首先要做的一點就是吸引幼兒關注的目光,激發興趣。于是,我為孩子們提供豐富、趣味性強的適宜材料,同時低結構與高結構材料并存。
投放到數學區的自制操作材料外形美觀,顏色鮮艷、形象可愛。卡通形象選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除了自制的有針對性的自制材料還提供一些容易購買的,高結構的材料,如鎖、套娃、天平、電子秤等,豐富材料種類。
我們利用鎖設計開鎖游戲,鎖上標有數字,鑰匙上對應的數量,通過點數10以內的數量,尋找開鎖的鑰匙;套娃可以直接進行操作,高矮排隊、胖瘦排隊等;電子秤和天平可以稱重,值得一提的是,這類科學性強、精確度高的材料,一定是購買的,像自制的天平容易損壞,同時準確度也不高,容易給孩子造成認知的錯誤。
中班的孩子逐步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慢慢過渡,所以我們在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材料,還有一些低結構的簡單材料,通過相互組合,給予孩子創造的空間。例如彩色的小棒,可以用來分類、排序(按照顏色排序、擺放形態排序等)的數學游戲;小棒可以拼搭出各種幾何圖形或者拼出復雜的幾何圖形相互組合成房子、火車等;小棒與數字卡、貼有數字的瓶子組合,就可以進行數與量的匹配練習;在小棒上直接寫上數字或畫點點,進行比多少游戲;在小棒的一頭寫上數字,一頭畫點點或圖形,進行數字接龍的游戲。
二、 游戲引導的分層調整。
1. 有層次地投放操作材料,滿足各個能力水平的幼兒。
對于同一個數學內容,我們投放2種或3種的操作材料,同時在放置操作材料的框子上做上標記,明確游戲的挑戰度。標記的制作與幼兒商量,可以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如原點,原點數量多表示挑戰度高,原點數量少,表示簡單。這樣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與之能力匹配的操作材料,我們讓不能水平的幼兒都得到發展。
同時,我們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有些操作材料幼兒反復操作過后,已經沒有任何挑戰了,我們進行替換。或對原有材料增加新的元素,使原有材料在規則上、挑戰度上產生變化。比如分類游戲,提供大小、顏色兩種特征的雪花片進行分類,投放初幼兒根據分類標準進行分,慢慢地孩子掌握之后,會失去興趣,我們在原有操作材料上多提供記錄表,幼兒分類后,還可以記錄雪花片的個數,增加挑戰度;或者改變游戲玩法,雪花片進行模式的操作。
2. 根據幼兒的能力進行跟進指導。
班級的孩子能力存在差異,我們在觀察指導的時候,根據孩子能力水平,玩游戲的情況來變化指導策略。如果是能力強的孩子,在操作中遇到困難,我們先給予簡單的語言提示,多一點時間給幼兒,讓其自己探索,這對幼兒來說是一個習得數學經驗的機會。對于能力弱的孩子,我們在尊重的同時建議先從挑戰度低的游戲開始,增加他的自信心并獲得一定經驗,同時給予鼓勵,根據情況進行語言指導或示范指導,或提醒同伴去幫助他,以強帶弱。
三、 游戲開展的策略調整。
1. 根據材料選用合適的推介方式。
向孩子推薦、介紹新的操作材料,在一定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接受心理,幼兒會根據老師介紹的內容評價這個游戲。所以我們要根據材料來用對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操作材料都需要老師詳細介紹,也不是所有投放的操作材料要示范操作。
集體教學中已經操作過的材料,幼兒具備經驗的可直接投入,操作簡單的材料也可以直接投入。還有一些低結構的彩色積木、彩色紐扣等也直接投入,讓孩子自己探索、創新玩法。介紹過多,可能局限幼兒的想象創新。玩法比較復雜,又是重點推薦的,我們進行詳細的介紹,親自示范或幼兒示范,讓幼兒清楚規則、玩法,發現游戲的樂趣,從而激發參與的熱情。
2. 讓孩子也參與到操作材料的準備過程、操作過程中來。
如在秋季,計劃利用樹葉進行分類,我們發動孩子到操場、幼兒園旁邊的公園里撿樹葉,孩子在收集樹葉時就會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筋脈進行觀察,發現樹葉之間特征的不同,為分類奠定一定的基礎。這樣,孩子幫助收集樹葉的過程演變成了學習的過程。我們還在美工區提供小卡片、圓點貼紙,讓幼兒自己制作點卡,在制作中,孩子點數能力,進一步得到了鍛煉。幼兒在收集材料、制作操作材料的過程獲得了大大的滿足。
只要用心,一切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就一定能創設出得到孩子們熱情回應的數學區游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