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要:《論語》是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內容,理雅各和辜鴻銘的譯本在西方廣受傳誦。本文使用語料庫工具對比分析兩譯本翻譯特點,分別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特別是宗教文化詞的翻譯,能反映兩者對中西方傳統宗教文化的不同態度。實根據譯者經歷和翻譯目采取不同翻譯策略,進一步分析兩譯者翻譯特色。
關鍵詞:《論語》;宗教文化詞;語料庫
一、 文獻綜述
在《論語》的翻譯史上,出現了多個英譯本,期間也出現了許多重要譯者,包括利瑪竇、理雅各等傳教士譯者,還包括了辜鴻銘和林語堂這些學貫中西的中國譯者。他們不同的譯本顯示了對孔子思想的多種理解,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寄托著譯者對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理解。
1. 理雅各——英國傳教士
理雅各,作為傳道士,希望將孔子的儒家學說基督教化傳播到中國,使《論語》能成為傳教士滲透西方文化的載體,為基督教的教學與傳播開辟道路。在傳教士的翻譯中,一方面忠實原文,在注釋中以基督教義來詮釋孔子思想;另一方面就采用增譯方法,在翻譯中加入對中國文化的批判,顯示西方文化的優越性。
2. 辜鴻銘——清末怪杰
辜氏在《中庸》的譯序中,他進一步闡明自己的翻譯觀:徹底掌握其中之意義,不僅譯出原作的文字,還要再現原作的風格。為了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辜鴻銘廣泛的引用著名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話對原文進行譯解,“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待之以道”。
二、 研究設計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語料庫研究方法,使用語料庫工具分析譯者翻譯風格,尤其是在宗教文化詞上采取的不同翻譯風格。
2. 研究過程
首先,選取和收集語料。本研究收集1980年,楊伯峻中文版《論語》語料;1861年蘇格蘭傳教士理雅各的英譯本;1898年辜鴻銘發表的英譯本。
其次,對收集的三個文本進行清理。先把楊氏的漢語譯注本清理干凈,再依據漢譯本,對已經清理完全的兩個英譯本句子進行切分,以最終構建一對二的雙語平行語料庫。
三、 研究結果及分析
1. 宏觀分析比較《論語》兩英譯本
首先使用Wordsmith語料庫工具對理雅各和辜鴻銘的英譯本進行宏觀描述,比較結果顯示:理氏譯本的形符數為28041,辜氏33714;標準形符類符比是35.31,而辜氏是33.88;平均句長:理氏16.16,辜氏20.65;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方面:總體篇幅而言,辜氏的譯本更長,平均句長也比理氏更長,因此相對而言,辜氏用詞更多,句子偏長,但是詞匯的豐富度不及理氏。
例1楊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理譯:The Master: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辜譯: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 far place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從對這一小段的翻譯中可以看出,辜氏采用了更為通俗的解釋方法,降低文本難度,但是句長更長。而理氏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忠實于原文,句式工整。
在下述的研究中,采用了更加微觀的研究方法,在平行語料庫進行研究,對某些宗教文化詞進行翻譯,更能體現出兩譯者對原文本處理的差異,體現譯者風格。
2. 微觀分析宗教文化詞的翻譯
《論語》不但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其中還有佛教和道教的意識。對一些表示宗教觀念的詞,辜氏和理氏也各有不同。
“天”,是儒學一直關注的基本命題,也是《論語》的核心思想,涉及神學、哲學、宗教等諸多層面,十分復雜。論語中的“天”字一共出現了49次,其中有8次是以“天子”或“天下”的情況出現,除去重復的詞,還有18處是以中華文化中“天”和“天命”這樣的宗教文化概念詞出現。使用CUC_ParaConc,研究不同譯本對“天”的翻譯。部分結果如下列所示:
例2楊譯:不怨天,不尤人.
理譯:I do not murmur against Heaven.I do not grumble against men.
辜譯:I do not repine against God,nor do I complain of men.
由上述例子中可以明顯看出,理氏采用了“Heaven”來翻譯,而“天”被辜氏歸化成“God”,帶有西方文化中耶穌基督的烙印,主張使用西方人最能理解的語言和文化意向來翻譯。相比而言,理譯中的“天”,等同于人性的賦予者,萬物的創始者,而不同于西方世界中的“God”,希望讀者在看到“Heaven”時能感受到的是在西方頭腦中超越現世的造物主形象。儒家世界中,講究“天人合一”。辜氏的異化方法,借鑒了耶穌基督傳統意象,想要更接近西方人的思想,“神”,作為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但是兩譯者仍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傳遞文化。
四、 結語
本文通過譯本比較與數據解讀,對理雅各和辜鴻銘兩譯者在《論語》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譯方法進行對比與闡釋。
對宗教文化詞的翻譯中,更能體現兩譯者翻譯方法的不同。理氏的翻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歸宿,讓譯文讀者更能接觸到異國文化的方法,并且作為傳教士的身份,在翻譯過程中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辜鴻銘翻譯時,更多的是考慮到譯文讀者的角度,引入了西方很多思想和注釋,試圖消除陌生感和排斥感,讓譯文呈現更好的可接受性。
研究結果希望譯者能夠結合中西方文化,考慮諸多文化接受和文化差異因素,采用更為合適的翻譯方法,促進《論語》在海外傳播和接受,提升中國在世界的話語形象。
參考文獻:
[1]劉陽春.2008,理雅各與辜鴻銘《論語》翻譯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