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
【摘要】本文嘗試將系統功能語言學應用到語言教學的目標設定之中,探討功能語言學對改進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啟示,以提高英語師范生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 教學目標
近些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重新設置英語課程的目標,特別是突出了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具體到每一堂課中,教學目標即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其有效的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筆者近些年在培養英語師范生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觀察和實踐中,發現在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方面仍然是“蜻蜓點水”或感“力不從心”。受自身接受的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這些準教師并不重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或沒有掌握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學設計方面,凸顯出了教學目標設計的種種問題,值得引起關注。本文擬在分析英語師范生教學目標定位和敘寫中的普遍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改進英語課堂中的語言能力目標的設計。
一、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本思想
系統功能語言學既關注語言系統本身,更關注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和實際使用情況,強調語境的作用,強調語言及其相關文化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1.語言是一個具有表意功能的網絡系統。語言的意義與語言的形式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意義要通過形式來體現,意義的選擇也要通過形式的選擇來體現,比如選擇詞匯、句式、時態、語態、情態等。由于這些語言形式都有各自的表意功能,所以選擇不同的形式就意味著表達不同的意義。
2.語言的功能。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希望通過使用語言來做的事情。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語言的眾多功能概括為三種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統和語態系統來實現。及物性系統就是一個語義系統,這個系統把人們在現實或想象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為若干種過程(process),每一種過程表達不同的意義。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是指語言能夠反映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對事物的判斷等。語言使用者往往通過有意識地選擇語言來建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交際角色,或者通過選擇語言來反映說話者對所涉及事物的態度和評判。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是指把語言成分組織成語篇的功能。語篇不同于一堆隨意排列的句子。語篇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銜接性。語篇中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主要靠語篇中的銜接紐帶和銜接手段來實現。
3.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對語言的理解主要來源于對語篇的理解,而對語篇的理解又離不開語境。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目的在他們掌握的語言資源中進行選擇,而他們所作的選擇與他們所處的情景語境有關。
二、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凸顯問題
系統功能語言學描寫了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使用語言的,人們要想學會如何使用語言,就需要了解語言能夠表達哪些意義,在表達意義時這些語言形式又是如何運作的。如果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視角來審視英語師范生在說課或試講中對教學目標的描述,可以發現目標的定位和敘寫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1.目標的定位主要著眼于語言本身,即語言本體,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基本要素,而未能充分體現語言作為意義潛勢的屬性,也未能強調語言各要素在表達意義的過程中是如何運作的。比如把目標生硬地切分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三部分,把知識目標描述成學生能夠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生詞詞組和句型。只單純關注詞語、表達和基本信息,忽略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篇章寫作技巧和閱讀策略等培養。
2.目標定位未能抓住文本主線、凸顯文本主題及顧及文本體裁。師范生在文本的分析中對語言的概念功能涉及較多,較注重語言層面的詞匯語法學習和信息層面的簡單梳理,但只局限于淺層學習和淺層思維,而對語言的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重視得不夠。目標描述中很少提到識別語篇反映的說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對事物的判斷,沒有考慮文體的的語篇特征,分析其結構,從而剖析其內在邏輯和表現手法,挖掘思想內涵和深層意蘊。導致學生只獲取零散的信息而無法從整體把握文本的邏輯脈絡和語篇特征。
3.目標敘寫中常出現主體錯位、機械套用空洞的標準格式,無法評價的問題。如讓學生學習生詞,幫助學生發展閱讀理解能力。這類目標描述顯然不是從學生出發設計目標,應修改為學生在學完該課后能做什么。機械套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三維目標框架,把三維目標這種理念機械割裂成三部分,當作一種模式生搬硬套。其實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與能力很難割裂。知識目標也要體現能力目標,即能運用語言在什么場合下體現語言的交際功能。最后目標的設計是否有可操作性、可觀測性和可檢測性也是容易忽略的,如描述目標時經常出現的“了解”“知道”和“掌握”這幾個動詞,如何檢測 “了解”和“知道”?學生達到何種程度就算是“掌握”?同時也很難去檢測該目標。目標中空洞泛泛地強調了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培養,但未能闡述語言知識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是如何使用的,也未能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語言的表意功能結合起來,因此帶來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方面的困惑。
三、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言運用能力目標設計
根據功能語言學的思想和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情況,在借鑒英語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語言運用能力常被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使用語言表達意義的能力;通過語言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使用語言的能力;理解語篇結構和組織的能力;闡釋、分析和評價的能力;識別語言變化的能力(程曉堂2014:8)。鑒于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或敘寫應避免陷入機械套用或思維定勢的怪圈,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對教學材料的深入解讀,只要圍繞以上幾個方面,在綜合視野視角下明確這節課以什么方式用什么活動以達到什么目標即可,而不必遵循某一特定的格式或模板。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基本思路如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