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茹
摘 要:本文結合電子信息產業的特點與畢業生就業形勢,首先指出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途徑,提出了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理念,并闡述了職業核心能力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路,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技能訓練、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培養等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對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積極探索和改革實踐。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人才培養;電子信息
1 引言
高職電子信息專業想要提高專業辦學質量,培養滿足行業人才需求,培養具有職業競爭力的高質量人才,需要構建遵循學生創新能力成長規律,適應行業創新人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教育部在2006年16號文件指出,要“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并在辦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中要求測評學生的“自我學習、信息處理、語言文字表達和合作協調能力”。同時,教育部與其他部委的相關文件中也一再強調學生以及職業人士的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2 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職業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職業或行業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可轉移性的且在職業活動中起支配和主導作用的能力[1]。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8項,稱為“8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能力:1.交流表達能力;2.數字運算能力;3.革新創新能力;4.自我提高能力;5.與人合作能力;6.解決問題能力;7.信息處理能力;8.外語應用能力。換言之,對高職院校而言,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體現了終身教育的思想,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2]。
對學生而言,職業核心能力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有較好的職業核心能力,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適應更高層次職業和崗位的要求;對高職院校而言,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行業人才需求為主要引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優化課程設置,做到以培養和造就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適應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那么必須科學地構建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對企業而言,人才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因此全面提升員工的職業核心能力,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和保障。
3 職業核心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3.1 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意識,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知識包括電子制造工藝、嵌入式應用技術、通信技術、物聯網工程技術等方向,不夸張地說,電子信息工程已經滲透了社會的諸多領域,因此我專業遵循寬口徑的培養方式,以便靈活應對就業時的專業對口問題。那么如何在3年的時間里,充分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呢?“重基礎,抓核心”是我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在制定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的基本原則。通過深入企業調研, 我們明確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工藝工程技術、輔助產品開發、系統安裝維護與技術支持、生產與運作管理等工作。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按照電子信息類企業崗位工作任務要求,以典型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組裝、測試與維護的工作任務路線,構建“五平臺模塊”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我們對每個崗位的典型職業工作過程進行分析, 分解成崗位工作職責,在此基礎上對每項工作職責進行分解, 成為更為具體的工作任務, 再根據具體工作任務的特點整合為電工基礎、電子技術基礎、電子設計自動化、電子制造工藝與管理等15門課程作為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其中電子技術基礎、電子制造工藝與管理、單片機技術作為核心專業課程,借助加大課時比例,進行課程改革等手段強化學生的學習,并且將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滲透到多個相關課程與技能中。
3.2 高度重視實踐環節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技能訓練
根據職業能力需求,依據電子信息企業崗位的特點和能力要求,通過此方式,達到由淺到深、由單一到綜合的訓練目的,實現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層層遞進培養。在項目化實訓室進行電子綜合實訓、印刷電路板設計與制作實訓、單片機技術實訓等項目的單項能力訓練;在綜合化實訓中心進行電子器件與電子產品設計實訓等綜合應用能力訓練;依托校內生產性實習基地進行工藝與質量管理實訓等生產性的崗位能力訓練;在頂崗實習基地,進行上崗職業能力訓練。通過此方式,達到由淺到深、由單一到綜合的訓練目的,實現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單項能力、綜合能力、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層層遞進培養。
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系統地貫穿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在實習實訓的實際操作中把專業技能訓練與核心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通,即在完成實訓技能教學目標的同時,通過具體教學過程設置上以充分體現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原則有序地開展。在實訓內容設置上,我們盡量采用貼近生產、生活實際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分組完成資料收集、整理、討論、設計、文檔撰寫等環節的鍛煉,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與團隊協作能力。
3.3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提升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培養
作為將來就業于最具創新性行業的人來說,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僅僅掌握必需的專業知識,勝任高技能的工作崗位還是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性和職業核心能力,我們專業教師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比如組織學生參加科技興趣小組、DIY社團、科技創新工作室、院級和省級技能大賽、省級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開拓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實現技能操作到創新設計的提升。同時我們認識到,各種級別各種類型的技能大賽,如省級國家級的電子設計競賽,不僅可以培養創新創業的學生隊伍,還可以豐富專業教師的教學案例,我們通過分解模塊、降低題目難度等方式將競賽項目融入到課堂教學,將競賽式的精英教育轉變成受益面更大的大眾教育,對電子信息專業建設、課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培養了一批具備較高創新應用能力的學生。
4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核心能力教育素質
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同呼聲。“雙師型”教師是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發展的主要力量,是做好該項工作的關鍵。教師自身要增強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努力通過生產企業鍛煉、科研單位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實現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為了提高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教師的教學水平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近5年內,全部專業教師完成了訪問工程師學習與實踐,充分樹立了專業教師的職業教育觀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意識,并將我們的學習經驗轉化為符合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的積極轉變。
實踐證明,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有了明顯的提升,是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將繼續開展職業核心能力人才培養的研究工作,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