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嘉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勞動力的形成和勞動力價格的確定
鄭明嘉
(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從身體的長成及維持、技能的獲得及維持兩個方面分析了勞動力形成過程的特征,認為勞動技能是外部條件和內在稟賦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分化。勞動技能的高低是確定勞動力價格的主要因素,它是市場競爭做出的必然選擇。勞動者享受了超過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勞動力價格的相當部分是勞動力要素參與分配得到的利潤。
勞動力的形成;勞動力價格;身體的長成及維持;技能的獲得及維持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價格的實質是什么?哪些因素決定了勞動力的價格?這些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們爭論的問題,也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在這些爭論中,往往只是從勞動力與其他的經濟活動主體以及生產要素的關系中研究問題,或者說,是從外圍結構來進行研究的,對于勞動力自身的形成過程卻少有深入考察。本文在此方面做一些初步分析,我們將看到,這種分析是有利于回答以上兩個問題的。
勞動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包括身體的長成及維持、技能的獲得及維持兩個方面。首先來分析身體的長成及維持。
人體從胚胎形成到完全發育成熟,同其它絕大多數生命體所經歷的一樣,是一個自然進行的過程,其中首要的是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物質。發育過程中攝入的營養物質,除維持個體每日消耗外,有一部分用于了身體的生長,也就是說,是一個同化大于異化的過程。在個體發育成熟以后,身體的同化異化基本平衡,攝入的營養物質完全就用于維持每日消耗,保證生命的延續。
對于人體各個時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數量,生理學和醫學工作者已做了長期研究,得到了大量的數據。對不同性別、年齡、勞動強度和體重的人,都測得了營養素生理需要量,在此基礎上,又制定了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和膳食營養素可接受范圍,表1、表2即是最新修訂的一些數據[1]。

表1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攝入的食物中各種營養物質達到一定要求,人的身體就能正常長成并維持下去。根據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營養學家考慮了我國實際經濟條件以及人民的飲食習慣和心理因素,制定了不同能量膳食的各類食品參考攝入量[2]。以中等勞動強度成年人為例,具體數據如下:谷物類500 g/天、肉魚蛋奶300 g/天、豆類及豆制品50 g/天、油脂25 g/天、蔬菜水果700 g/天。采取不同的食譜,只要能滿足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就屬合理。奢華的菜品未必有高的營養價值,長期過量攝入高營養食物還會嚴重損害健康。實際上,純粹從滿足身體生長和維持正常健康狀態考慮,食物的費用應是相當低廉的。購買普通的食物,進行簡單的烹調即可滿足生理要求。以上述推薦的食品攝入量為例,選擇常見的食材,依照成都市現行物價,一個從事中等體力勞動的成年男子一年的食物開支僅4 000~5 000元。但是除了在經濟特別蕭條的時期,人們花費在食物上的費用總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標準。且不論是餐廳里價格不菲的山珍海味、精美的餐具和豪華的裝飾,還是普通家庭里品種繁多的調料以及日益先進的微波爐、電炒鍋,都遠非身體成長及維持所必需。

表2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可接受范圍
除了足夠的營養供給外,服裝、住房等也是人們正常生長生存所需。很難確定個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存應該消費多少服裝和房屋才算合適,或許一個人5平方米的住房和每年4套衣服即為合理,或許用無情的工業化思維處理問題,通過采用多層床鋪和制造更多簡單耐用的服裝,平均1平方米的住房和每年2套服裝也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或許……勿需糾纏于這一問題,此處只需說明的是,人們大多數情況下在住房、衣著上的消費是遠遠超過個體生長、生存對房屋和衣物的需要量的。
作為一個生長、生存在社會中的個體,在從事就學、工作、購買生活必需品等活動時,交通必不可少。通過設計建設一個沒有太多冗余設施的緊湊城市,讓居住其中的市民只需要移動極少的距離就能完成上述必要活動,并在此基礎上盡量采用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等方法作為主要交通手段,交通方面的消費就可以降到很低的水平。實際情況當然是大有不同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享受了越來越方便、快捷、舒適的交通服務:交通工具變得日益豪華,外出旅游越來越多。因之形成的消費總量,自然是遠遠超過從事就學、工作和購買生活必須品所需的交通費用的。
醫療保健為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生存提供保障。接受醫治一般都是不得已為之,幾乎沒有人愿意承受過多的治療,因此大體上可以認為醫療是維持人群健康的必要耗費。但是隨著技術的持續提升和服務的不斷完善,現代醫療保健服務在有些方面已明顯超過純粹技術層面上保障個體健康之所需,更多地體現出人道關懷和對舒適度追求的性質。一些裝修越來越豪華的病房和昂貴的保健食品,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對勞動力形成過程中身體的長成及維持的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可以看出,身體的長成及維持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為滿足這一過程的正常進行,每個勞動力個體都需要衣、食、住、行、醫等方面有基本的供應,或者說,都要在衣、食、住、行、醫等方面進行一定量的消費。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特別是最近一二百年,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除去經濟上殘酷壓迫、大規模戰爭爆發和巨大自然災害發生等黑暗時期??傮w上講,勞動者個體及家人消費的生活物資和服務是大大超過了勞動者個體及家人正常繁衍和生存之所需的。
從以上的分析中還會發現:對于絕大多數職業而言,因其對勞動者身體生理特點并無特別要求,勞動力個體不論從事簡單勞動或者復雜勞動,也不論是從事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除了因體力消耗不同而在食品開支上有些差異外,滿足身體生長及維持的基本消費是相差不大的。有一些特殊行業,如飛行員、時裝模特等,對體型、容貌以及身體心理素質都有專門要求。要滿足這些要求,遺傳因素非常關鍵。先天因素足夠好的,在正常的衣食住行醫得到滿足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身心鍛煉,可以達到這些要求;先天因素存在不足的,在現有科技水平下,無論怎樣增加生活消費,幾乎不可能達到目的。當然,為了保持高的身體素質而合理增加營養,或是為了好的身材和面容而進行手術,增加的花費還是能帶來一些效果,但是這種效果是極其有限的。
分析完勞動力個體身體的長成及維持,下面來看技能的獲得及維持的情況。
概括地講,勞動技能的獲得是由外部條件和內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程度、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工作實踐都是外部條件,勞動者本人的個人稟賦則是內在因素。
對于勞動者及其家庭而言,教育和培訓一定程度可以通過支付金錢購買,這種開支應該看作是獲得勞動技能的必要支出。這種支出越多,就能獲得越充足的教育和培訓,就越有利于勞動技能的獲得和提高。但是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卻難以通過增加家庭支出來進行“購買”并使之絕對有利于勞動技能的獲得。一來有經濟實力改變其成員全部生活環境的家庭很少,二來不同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并不是有嚴格的好壞之分。生活在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有時也許更能激發人努力奮斗改變現狀。至于具體的工作實踐,則是勞動者本人在勞動工作中自然經歷的,其對勞動技能獲得的影響非常復雜,更不是通過增加個人和家庭支出就能獲得的。
暫時撇開家庭與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具體的工作實踐這些比較復雜的因素,總體說來,充分的教育和培訓是有利于勞動者技能提升的。國家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用人單位免費提供崗前培訓和實習,都是出于這個目的。那么不同個體的勞動技能是否就能同樣地獲得提高呢?比如說,一批學生出生以后,接受完全一樣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他們就能獲得完全一樣的工作技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還有那些院校教育和單位培訓無法提供,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領悟的一些技能,本來就難以培養,再加上每個學生所處的外部條件和經歷的事務大不相同,形成的結果更是千差萬別。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在哪種條件下,個人意志堅定、勤奮努力且天資聰慧者總能成為佼佼者。他們往往能極大地超越自身原來的局限,掌握很高的技能。內因無疑是最具活力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在獲得高度復雜的技能過程中,情況更是如此。
綜合來看,勞動力的形成過程,不論是身體的長成和維持還是技能的獲得和維持,與農、林、牧、漁等產業有著相似的特點[3],都是生物體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供給下自然生長和獲得機能的過程。與工業化生產的高度重復性不同,生物體長成后的性質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越是普通的性質越易具備,越是特殊的性質越難獲得。飼養訓練一群馬匹,長成后基本都能拉車犁田,能夠參加賽馬比賽的則很少,千里馬更是可遇不可求。勞動技能的形成也是如此,從事普通車銑刨鉆的人員容易培養,堪當重任的“大國工匠”寥寥無幾!勞動技能巨大分化的內因是勞動者稟賦的天然差異,外因則是市場競爭和科技進步產生的強烈刺激。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催生出更高的技能,又通過競爭成功后的各種回饋強化了對應的選擇。相比之下,在一個小國寡民的封閉社會里,經濟生活自給自足,人們僅需具備簡單的能力即可維持生活,勞動技能是不會發展出明顯差異的。
當前,以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科技迅猛發展。在不遠的將來,如果生物技術能夠取得更大的突破,加上對大腦認知規律的深入掌握,完全有可能高度有效地培養出具備各種技能的專門人才,勞動力的形成將更多體現出工業化重復生產的特點。那時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會迅速地轉向基因技術和認知技術的研究開發。
勞動力形成之后,在社會再生產活動中并不是一個完全消耗轉移的過程。體力精力的消耗,通過日常生活消費就能恢復。在多數情況下,勞動技能實際上會隨著工作經歷的增加得到完善和提升,長時間脫離崗位反而會導致技能退化。身體的情況也是如此,只要不長時間超負荷勞動,正常范圍的體力工作也會促進勞動者身體素質的改善,使之變得更強壯、更有力、更敏捷。只有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才是勞動力減退和終止的主要原因。
傳統理論中,勞動力價格被確定為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包括勞動者家庭的生活資料和教育費用等。在手工勞動為主、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時期,這一理論近似符合實際情況,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公平正義空前伸張的現代社會,勞動力價格的確定將遵循完全不同的規律。通過前述部分對勞動力形成過程的分析,在勞動力形成的客觀規律上有了新的認知,自然而然地,對勞動力價格的確定也會得出新的結論。
首先,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勞動技能的高低才是確定勞動力價格的主要因素,它是市場競爭做出的必然選擇。問題在于,勞動技能的高低與生產該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完全對應嗎?或者說,勞動技能的高低完全取決于生產該勞動力所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很高,純粹依靠體能和與生俱來的簡單技能進行的勞動越來越少。越是復雜的技能,越不可能單純通過增加生活消費和教育培訓消費來獲得對應的提升,也不是投入產出一一對應的工業化產品。它是外部條件和內在稟賦共同“熔煉”的結果,不同個體之間會發生巨大的分化。技能的獲得,除了必要的生活消費和教育培訓投入外,還需要勞動者的刻苦學習和領悟,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和總結,需要團隊精神文化的熏陶,絕不是一個簡單花錢購買的過程。最終體現出的勞動力價格,是對外部條件和內在稟賦“熔煉”結果的綜合反映。
假如任何技能都可以通過增加生活消費和教育培訓消費對應地獲得,會產生怎樣的一種情況呢?比如說花費20萬可以將任何人培養成一名合格機床操作工,花費80萬可以將任何人培養成有一流技術的機械工程師。結果可想而知,平均來說,機械工程師職業生涯的收入將只會比機床操作工的職業生涯多收入60萬,市場競爭會把所有職業的收益平均化。真要如此,接受教育和培訓的積極性將會大大削弱,這與實際情況顯然是不符合的。
接受教育和培訓,是絕大多數個體獲得基本技能的途徑。但因此認為提供教育和培訓的多少決定了個體技能的高低,則是一種片面的認識。書是“供”出來的,書也是“讀”出來的,相比于內在稟賦,教育和培訓只能算是需要配套的外部條件。
其次,現代社會建立了龐大的生產體系[3],勞動者與裝備、資源有機結合,生產出了數量空前的產品和服務。幾乎所有勞動者都享受了遠遠超過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的生活資料,可以說,勞動力價格的相當部分實際上是勞動力要素參與分配得到的利潤。
在社會再生產的循環中,生活消費作為終極發動機,具有永續擴張和改善的內在要求。一個勞動價格僅用于支付生產勞動力所必須生活資料的經濟模式,社會再生產規模將迅速萎縮,整個群體將會退回到維持簡單生產和最低消費的原始狀態。
最后,勞動力價格的確定,是生產力水平、供求關系、政府調控、社會因素及歷史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勞動力價格確定規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公平與效率的良好平衡。
[1]程義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修訂版簡介[J].營養學報,2014,36(4):313-317.
[2]蔡美琴.醫學營養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53.
[3]鄭明嘉,1997.論生產的自然實質[J].廣西社會科學(1):28-30.
F241
F59
1004-2768(2017)11-0021-04
2017-09-11
鄭明嘉(1972-),男,四川資中人,博士,供職于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產品研發。
M 校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