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強,張 楠
(西安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國家中心城市”邊緣區縣域物流業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
——以河南省武陟縣為例
劉瑞強,張 楠
(西安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現代物流業對縣域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高效配置、城鎮化深度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處于國家中心城市邊緣區的縣域往往具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和產業基礎,但須制定有效的發展策略才能真正促進其物流產業的先導帶動作用。文章以河南省武陟縣為例,分析了該縣物流產業發展的困境,并在解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對武陟縣物流產業發展的潛在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武陟縣物流產業未來發展完善的重點對策,以促進其快速健康發展。
發展困境;發展對策;現代物流;國家中心城市;武陟縣
現代物流業憑借其降低成本、引導生產、促進消費、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的先導帶動作用,能直接加快縣域農牧業、制造業的商品流通速度,提升其資金流通效率,可以充分挖掘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隱性需求,促進衍生新業種、新業態和新產品,從而對縣域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高效配置、城鎮化深度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1]。隨著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發展戰略的確定,物流業對鄭州及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戰略支撐及先導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武陟縣處于“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西南,憑借其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土地資源及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成為鄭州物流業網絡化集聚與擴散的核心腹地,迎來了物流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了適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需求,與鄭州形成協同發展之勢,制定有效的物流發展對策,對武陟縣加快物流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優化調整、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武陟縣南與鄭州隔黃河相望,距離鄭州市63公里,距離焦作市25.8公里,距離新鄉市89公里,位于鄭州、焦作、新鄉三大城市構成的中原城市群北部都市區中心,區位優勢明顯。其次,鄭焦城際鐵路和京廣鐵路交匯于武陟,縣域內新焦濟高速、鄭焦晉高速、武西高速、S104省道、S309省道穿域而過,且與二廣高速、京廣高速、連霍高速等均有便捷的聯系。優越的區位和貫穿東西南北的交通條件為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已形成了一定的商貿、食品、農產品、煤炭、汽車、醫藥及零售業等物流產業基礎。但由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偏低,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制約。
武陟縣物流企業多以民營小企業為主,缺少品牌物流企業、服務能力弱。物流業標準化、專業化程度低,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基本欠缺。服務內容也多停留在初級的倉儲、搬運、公路運輸、貨物代理、簡單加工等方面,增值服務匱乏。整體而言,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多以公路運輸為主,服務的檔次和水平比較低,經濟地位不突出,從而很難在鄭州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的發展需求中提供優質、高效的物流供應及管理服務,難以適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時代需求。
武陟縣處于國家中部物流區內,緊鄰大鄭州都市圈,位于“濟源-焦作-新鄉”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產業帶上,是“京廣-隴海”冷鏈物流交匯地,區域豐富深厚的工業企業基礎為武陟縣提供了良好的物流資源。近年來,武陟縣的工業增加值、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等發展勢頭良好,也為武陟縣社會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武陟縣物流產業發展的大宗貨物運輸仍然較多的依靠晉煤外運及區域性農副產品流通等,物流產業體系、業種業態不健全。
武陟縣多數物流企業的流程和經營管理仍然較粗放,大多采取臨時聯系運輸,運輸成本較高,且物流業務呈現出“競次”發展的不良態勢。由于信息化程度較低,大多數的物流企業與上下游產業之間無法做到區域產業動態及物流信息的共享,導致企業的反應能力偏慢,市場競爭壓力加大。
現代物流發展要求對公路、鐵路、航空、水運、貨運站場、港口及物流園區等硬件設施體系進行全面統籌,對物流經營實體從資金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等軟件體系進行系統集成,從而促進物流設施的一體化管理和便捷化服務。對比而言,盡管武陟縣公路網絡體系及鐵路運輸體系都得到了較大的完善與提升,但與鄭州立體化交通樞紐及物流體系的聯運對接仍然比較滯后,與區域物流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管理要求和便捷化服務仍相距甚遠。此外,武陟縣曾經規劃千畝物流園,把涉及武陟縣汽車運輸及信息部、駕校汽車培訓、汽修、物流運輸公司、大型貨運車場等在內的相關企業進行系統整合放入物流園區內部,但后期由于建設資金有限,未能有效實現。
對于如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市明確提出建設“國際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國家極具活力的創新創業中心、國家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門戶、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的整體定位,提出構建’買全球、賣全球”的大物流體系的發展重點[2]。然而,鄭州物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離不開廣大腹地的產業支持和通力協作,亟需標準化、信息化物流技術的統一與支撐,亟需區域物流網絡的整合與優化,亟需區域資源要素的集聚與創新。這些勢必會對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引導著武陟縣物流產業在目標定位、設施體系建設、服務功能完善、信息化與標準化建設、優勢資源規模與集聚、物流新業種與新業態培育等方面將產生新的重大變革。
為適應物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鄭州物流園區的數量急速增長,類型日益豐富,但物流園區及物流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支撐,致使鄭州物流產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約束不斷加大[3],迫切需要整合或開辟新的物流建設空間,以提高物流產業發展的集約性和規模性。緊臨大鄭州都市圈的武陟縣憑借便利的交通、優越的區位、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成為鄭州物流產業網絡化發展的核心腹地、集聚與擴散的重要選地,這也要求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想實現與鄭州市的無縫對接,就必須提升物流園區建設的標準和等級,豐富物流園區設施建設的層次和內容,擴大物流發展的業務與規模,提高物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鄭州業已形成包括北部、西部及南部物流區和國際物流園區、航空港物流園區等在內的五大物流空間,重點發展礦產品、汽車、汽配、機械配件、裝備制造、鋼鐵、電器、冷鏈、醫藥、服裝、紡織、飾品、農副食品、生鮮食品、建材、文件包裹等行業物流,并逐步承擔國際運輸、保稅倉儲、流通加工、物流金融、供應鏈管理等多元業種業態(見表1)。雖然鄭州市物流產業發展的勢頭迅猛,但行業發展良莠不齊,服務功能相對簡單、物流產業生態鏈不健全等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與此同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要求從分散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的物流活動逐漸轉化為資源互補整合、相互聯系、分工協作的產業鏈條[4]。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對接鄭州物流產業發展的重點,主動彌補其發展短板,實現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與網絡協同。

表1 鄭州市物流產業及空間布局概況
近年來,國際物流產業呈現出低碳化、全球化、高附加值、服務優質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發展的核心趨勢。與此同時,針對鄭州物流業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程度低、高端物流服務不足等系列問題,“互聯網+物流+金融”融合發展、集約化發展、物流標準化建設已經成為鄭州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變革的主導趨勢[5]。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融入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的發展體系之中,就必須適應國際物流產業發展的趨勢,適應鄭州市未來的物流產業發展的模式選擇與標準化體系建設。
現代物流業的蓬勃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成果[6],涉及到區域發展的產業定位、產業聯動、信息化水平、園區布局、技術設施設備、政策環境等多元支撐條件,既包含著區域內部生產要素與產品的流動、物流產業與企業的系統演進,也包含著城市與外界生產要素與產品的交換和流通、物流體系與企業的網絡化組織[7]。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系統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生態化等多元需求,形成完善的物流產業體系,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既要對接外界區域性的鄭州及周邊臨近縣市,形成良好的聯系與合作關系,也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物流產業要素,健全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鑒于鄭州物流業發展的首位效應,武陟縣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成也鄭州、敗也鄭州”。因此,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踐行中原城市群“集合城市、共生城市”復合發展理念,積極融入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的發展定位中,樹立服務大鄭州的總體思路,實現鄭武聯合,物流一體化發展。
1.提升產業發展定位與發展目標。戰略決定方向,高度影響質量。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從戰略高度上,注重與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的銜接,將武陟縣發展建設成為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撐節點,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的分中心,國內縣域物流產業發展的創新示范城市,通過戰略高度的提升來促進縣域物流產業的高品質發展。其次,提升傳統物流業務,促進咨詢、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咨詢等多元業務有機結合,創新發展現代物流業[8],循序漸進地打造武陟縣完整的物流供應鏈、管理鏈及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多功能、綜合、全面便捷的高效服務。
2.加快與河南省保稅物流中心、自貿區及鄭州物流產業園等形成戰略聯盟,獲取長期競爭優勢。通過與河南保稅物流中心、自貿區及鄭州北部、西部、南部、空港及國際物流區在發展戰略、產業布局、政策制定、商檢、稅收、保稅通關、信息共建共享、物流企業聯動、多層聯運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豐富武陟縣物流產業服務的功能體系,擴大武陟縣物流產業的服務范圍,提升綜合服務水平檔次,強化縣域物流產業發展的外部動力。同時,通過為鄭州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推動鄭州國際物流中心網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優化。
1.加強區域協作與分工,明確物流產業發展重點。在河南省產業體系重點及物流業發展導向下,深入研判、整合中原城市群北部都市區產業與物流資源,加強城市聯動、明確區域分工;針對性地發展建設鄭州市不發展、發展力度相對較弱、或發展空間不足的現代物流產業;加強與新鄉平原新區及焦作市溫縣、孟州等區市之間的分工協作;依托武陟縣既有產業及物流發展基礎,重點在礦產品、汽車汽配、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生鮮農產品、食品、冷鏈、商貿、日常性生活用品、逆向物流等方面實現區域的多元合作與共贏(見圖1),并促進物流業縱向深入延伸,逐步形成生態化的上下游產業鏈和企業鏈。

圖1 武陟縣物流業區域協調發展重點
2.有的放矢,科學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遵循國內外物流產業發展趨勢,結合武陟縣物流產業目標定位及發展重點,積極整合縣域現有物流企業及設施體系,積極對接區域物流資源,壯大既有物流產業基礎。高水平、高標準建設武陟縣塔南路煤炭物流園、武西高速商貿物流園、產業集聚區綜合物流園、詹店新區綜合物流園、塔南路及北環路物流發展帶等“兩帶四園”及客貨運站場的軟硬件設施和環境,提升物流園區工業企業的規模和水平,引導松散的中小企業入園經營,通過規范武陟縣現代物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為物流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形成夯實基礎。
1.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首先,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信息資源,促進傳統物流業的智慧化發展,為區域物流服務對象提供信息服務、資源整合、在線交易、作業管理、輔助決策等多元增值服務(見圖2),逐步形成一個開放兼容、信息化和系統化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并力爭同中國物流協會及河南省交通物流協會等實現信息互通互聯,促進區內外物流資源的共享,從而提升武陟縣物流產業發展的“互聯網+物流”融合發展水平。其次,要積極對接鄭州航空口岸和國際鐵路口岸功能,建立健全武陟縣電子口岸物流服務平臺,融入并服務鄭州大通關協作機制及國際貿易物流模式,以滿足國際性大物流對通關便利化的要求和區域現代物流對高效率一站式服務的需求。

圖2 武陟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導向
2.推進物流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物流技術創新與應用。標準化是我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重要方向。武陟縣物流產業的發展要與鄭州物流集約化、智能化、標準化統籌發展,推進武陟縣在智能物料供應、智能生產、智能包裝、智能倉儲、智能裝修、智能運輸、運輸工具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9],并逐步鼓勵采取托盤運輸,實現區域物流主干線與武陟縣物流支線的高效轉換。
1.完善縣域產業體系,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強化物流產業基礎。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具有雙向促進作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影響著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規模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物流的需求也就越高,物流產業的供應及管理鏈條也就越長,物產產業的體系也將更加完善,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10]。因此,武陟縣要進一步聯系博愛、濟源,形成“機械-汽配”產業集群;聯系鄭州高新區、登封,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帶”;聯系鄭州市區,形成“食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聯系修武、新鄉,發展“電器”產業集群;并進一步做強做大縣域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專用汽車、生物醫藥、特色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產業集群,為物流業的發展增強相關產業支撐,同時又以物流產業的便捷化、綜合化服務吸引新產業及規模化企業的入駐。
2.積極促進制造業內部物流社會化,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首先,依托武陟縣產業集聚區、陶封工業區和詹店工貿區,整合新能源、新材料、專用汽車、醫藥化工、特色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及食品加工、紙制品加工制造等物流資源,鼓勵大型制造企業對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實行“主輔分離”,在將倉儲、運輸、配送、加工、包裝等業務進行內部集成與整合的基礎上服務外包,促進制造業內部物流的社會化。其次,加快培育新型智能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企業集群,為縣域及區域制造業提供多功能、一體化、高效率的物流服務,促進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機結合,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利潤。
3.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實施示范帶動發展。加快與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重點引進一些業務范圍廣、管理經營先進、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大型物流企業,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和典型示范效應。
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需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機結合,三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11]。武陟縣物流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不斷協調區域產業資源、強化縣域產業基礎、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政策指引和金融供給,以確保物流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未來,武陟縣要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73號文),通過積極推進規劃引導,貫徹落實土地支持、降稅清費等政策,主動設立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豐富創新多元融資渠道等為縣域物流產業的發展營造寬松良好的環境,增強縣域物流產業發展的動力支撐。
[1]楊琳,2016.區域物流業發展對縣域經濟的影響芻議[J].商業經濟研究(22):83-84.
[2]http://news.163.com/17/0816/13/CRVDPD8U00018AOQ.html.
[3]楊志昊,2017.促進鄭州“互聯網+物流+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1):81-85.
[4]高卉杰,楊建華,馬志超.國內外物流聯盟研究現狀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5):97-99.
[5]柴海瑞,2015.鄭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思路探討[J].現代商業(30):54-55.
[6]樊俊杰,曹玉書,周凌云,等,2016.城市物流產業集群生態系統結構及演化機理分析[J].生產力研究(8):52-56.
[7]崔介何,2011.論城市物流體系建設[J].開放導報(5):21-25.
[8]劉陽.基于現代物流理念的鄭州物流業發展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3,30(2):48-52.
[9]楊路明,2017.智能物流標準化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方向[J].中國標準化(8):12-16.
[10]劉貴生,2015.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1):52-54.
[11]尹國君,王耀中,彭建輝,2016.我國現代物流業集聚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11):48-51.
F259.22
A
1004-2768(2017)11-0084-05
2017-09-26
劉瑞強(1985-),男,河南駐馬店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城市與區域發展;張楠(1979-),男,陜西銅川人,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M 校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