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栓興,鄧楊娟,溫巖澤
(西安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CEO權力、研發投入和企業社會責任
張栓興,鄧楊娟,溫巖澤
(西安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文章以2010—2015年的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為研究樣本,基于戰略協同的視角,探究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權力、研發投入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內在關系。研究結果表明,CEO權力可以積極影響CSR的履行;CEO權力可以顯著促進企業研發投入水平,且研發投入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CSR的履行,即研發投入在CEO權力與CSR的影響機制中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在實踐層面上,研究結果可以為公司治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CEO權力;研發投入;CSR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創造股東價值的同時,也要履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供應商、員工、環境、社會等)的責任[1]。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助于企業獲取競爭優勢[2],忽視利益相關者的合理需求,則會危害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的突出,社會責任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相繼頒布了多個條令來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但仍有不少企業沒有真正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整體社會責任水平仍令人堪憂。因此,如何促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
與此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研發投入是企業關注的又一重要領域。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關系著企業的生存、成長和競爭力的培養。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只有積極進行研發投入產生新產品、新技術,企業才有能力與對手競爭,從而獲取市場份額,提高企業價值。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通過研發投入產生的創新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優勢,還可以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比如,企業通過研發獲得的新產品,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材料利用率,不僅可以降低產品成本,還可以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獲得社會的認可。因此,企業通過研發生成的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
既然研發投入不僅可以創造價值,還可以改善企業社會責任水平,那么位于企業科層結構制頂端的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CEO)是否能有效協同研發投入與CSR的關系將直接關系著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但二者的協同是以積極進行研發投入為前提的,CEO發現研發創新中所蘊含的CSR價值以及相應的決策權力和資源分配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資源管理的效率以及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協同的可能性。但現有研究很少關注CEO權力在該過程中的作用。鑒于這方面研究的缺漏,本文以創業板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基于戰略協同的視角,探討CEO權力、研發投入和CSR的內在關系。具體來說,除探討CEO權力對CSR的影響之外,還進一步研究了研發投入在CEO權力與CSR之間的中介作用。
Finkelstein(1992)[3]認為,高層管理者CEO的權力基礎是有能力處理企業內、外部資源的不確定性。內部資源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是董事會和其他高層管理者,外部資源的不確定性主要是企業目標和外部制度環境。因此,他將CEO權力分為了所有權、組織權、專家權、聲望權。組織權是最常見的權力類型,它是建立在組織結構和科層制度的基礎上,CEO可以通過組織賦予其該職位權對下屬的行為和組織資源進行管控,從而管理企業的不確定性。所有權是衡量權力的又一重要指標,一般認為擁有股權的CEO其權力更大,因為這時CEO不僅是股東而且是管理者,其擁有的股權越大,則越有能力對抗董事會對管理層決策的影響,也更有能力決定企業的經營成長方向。聲譽權主要體現在CEO利用其擁有的聲譽權為企業贏得各方的支持,從而減少外部運營環境的不確定為企業帶來的壓力。專家權是反映CEO有效管理企業的權力指標,主要基于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有效管理企業的能力。
CSR作為企業的一項長期經營戰略,不僅可以用來緩解利益相關者的矛盾,還具有培育持續競爭優勢的潛在功能[4]。和其他戰略決策一樣,CEO是戰略決策的關鍵制定者,其在戰略中的方向、態度和能力影響著戰略決策的制定和實施[5]。而CEO權力是決定CSR戰略導入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CEO擁有的資源配置權力和能力的大小對CSR的成功實施至關重要。具體說,擁有股權的CEO其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掛鉤,為追求剩余索取權的利益,CEO更愿意從企業的長期角度出發考慮企業的長遠利益,在決定資源配置方向時更愿意兼顧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保障企業的穩定發展;擁有更多組織權的CEO在決定組織資源配置方向上用有更大的決定權,這可以使企業更有效地解決企業和社會之間的問題;擁有聲望權的CEO具有往往更能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和支持;擁有專家權的CEO往往擁有較高的辨別能力和認知能力,這可以使CEO洞察CSR中的機會與威脅,敏銳地發現CSR中所蘊含的企業競爭力和商業價值,并高效地利用CSR工具創造企業價值。據此,提出假設:
H1:CEO權力與CSR正相關。
首先,為了在快速變化和充滿挑戰的商業環境中維持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研發創新被視為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位于科層結構制頂端的CEO與企業研發創新決策密切相關。CEO是企業戰略決策的主要制定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公司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代理理論認為CEO是機會主義者和自利的代理人,為了最大化其個人福利,會以犧牲股東的利益為代價,將資源分配在收益確定的短期投資項目上,而較少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與此相反的管家理論認為,CEO是值得信賴的好管家,會以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利用權力更好的使組織受益。其他學者們也支持該理論,例如,Jensen(1983)強調,CEO兼任董事長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自由度,而兩只分離責任減少企業的創新動力。Donaldson(1991)認為,兩職合一可以使企業有明確的領導者,清晰企業的戰略使命和方向,有助于企業的持久經營[6]。Lin(2005)強調,給予CEO足夠的權力可以激發其創造性,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本文認為CEO權力可以積極影響企業研發投入。首先,CEO擁有的權力越大,其風險偏好越強[7]。具體說,權力越大的CEO往往更關注投資決策所產生的積極效應,而較少關注決策的潛在風險,這可以強化CEO的風險型決策傾向。其次,董事會是管理層決策的一道重要防線,權力越大的CEO越能夠減少董事會對研發決策的阻力,從而提高研發創新決策通過的可能性[8];同時,還可以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時快速的做出決策,從而抓住商機[9]。最后,權力越大的CEO也匹配更高的能力,高權力的CEO通常也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更易于接受變革和創新[10];高權力的CEO也能更好的整合企業資源,并能利用其創新性思維將資源進行創新性利用[11]。據此,提出假設:
其次,關于研發投入與CSR關系的直接研究最早始于McWilliams(2000),他在研究CSR與企業價值之間關系的過程中發現,導致CSR與企業價值結論不一致的原因是可能是忽略了關鍵變量的影響-研發投入,從而相應的模型建立的也不合適[12]。因此,他將研發投入這一變量加入模型中進行檢驗,研究結果發現,研發投入與CSR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企業研發投入可以顯著提高企業價值,且模型中加入研發投入之一變量后,CSR對企業價值并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隨后,McWilliams(2001)站在公司治理的視角將 CSR看成是企業的一種投資行為,而進行該投資的目的通過CSR活動使企業的產品具有CSR屬性,從而為企業贏得良好聲譽、提高企業形象和消費者滿意度,使得產品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13]。而企業研發投入活動可以使得與CSR相關的產品和供應鏈產生創新,提升CSR產品的差異化程度,進而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和企業的聲譽、形象等。因此,他們認為研發投入越多的企業,其CSR行為也越多。Prior等(2009)也認為研發投入產生的無形資源可以使得企業的技術更加靈活,從而可以在產品設計時更好地整合消費者偏好,這會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從而促進了企業的CSR。
Hull等[14](2010)在McWilliams的基礎上將企業創新程度和行業差異作為調節變量進一步考慮了CSR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企業創新和行業差異化水平都正項調節CSR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且在創新程度低和行業差異小的企業中,CSR對企業價值的積極作用更強。他對此的解釋是,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是最好的,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那么其他因素對消費者選擇購買那種產品的影響則很小。而國內學者朱乃平(2010)等[15]通過兩個階段的投資模型發現,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正項調節CSR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他認為企業研發投入和CSR是相互協同的戰略,應該融合在一起。梁彤纓(2016)的研究結果也發現,企業可以通過研發投入的產生的創新來提高CSR 表現[16]。
Robert等[17](2010)基于基礎論的視角研究了研發投入和CSR之間的關系,認為研發投入是企業的一種投資活動,可以促進產品和供應鏈的創新,而這些創新可以促進企業與CSR相關的產品和供應鏈創新,并通過實證檢驗得出研發投入對CSR有顯著的正項影響,且這種影響在制造業中變現的更為明顯。
從前面對企業CEO權力、研發投入和CSR三者之間的理論分析可以看出,CEO權力、研發投入、CSR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CEO權力對研發投入產生影響,而研發投入又進一步影響了CSR,同時CEO權力對CSR也有直接影響。從資源的角度來說,研發投入和CSR活動都需要企業資源做支持,在資源一定的情況下,通過研發投入來提高企業CSR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不僅可以協同企業效益和社會和社會效益,還可以有效管理企業資源。作為高層管理者的CEO很有可能發現研發投入中所蘊含的CSR商機,利用研發投入來提高企業的CSR水平。目前,關于CSR的前置影響因素較少,本文正是基于研發投入和CSR的緊密相關性,以及CEO權力對這兩大戰略的重要影響的基礎上,預期研發投入很有可能在CEO權力與CSR之間存在著部分中介作用。結合前面的分析,提出:
假設2:CEO權力與企業研發投入正相關。
假設3:研發投入在CEO權力和CSR之間存在著中介作用。
本文以創業板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為了保持結果的準確性,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最后共獲得2 042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本文的CEO權力的八個維度的指標數據來源于主要來自于創業板上市公司年報以及新浪財經中關于CEO的信息資料。研發投入的數據是通過公司年報手工收集整理。企業社會責任的數據是從第三方評級機構——和訊網中公司資料中的社會責任得分數據獲取。其他控制變量的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和萬德數據庫(WIND)。
自變量:CEO權力。鑒于我國引入CEO的體制較晚,有些企業可能并未設立CEO職位,對于沒有設立CEO職位的企業,我們用總經理或者總裁代替。關于CEO的權力模型,主要參考國外學者Finkelstein[3]的權力模型,用CEO的檔案數據中的組織權、所有權、專家權和聲望權來綜合反映其權力。具體的代理變量選取按照國內學者權小鋒等[18](2010)的研究成果。具體如下:

表1 CEO權力維度指標
因變量:研發投入。為使不同企業之間更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研發投入強度來衡量研發投入的水平。具體的衡量變量,選取當年研發支出總額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來衡量企業的研發投入水平。
中介變量:企業社會責任(CSR)。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經濟、安全、質量、環保、社會貢獻、員工等利益相關者方便。和訊網專業的第三方評級機構,主要對五個方面的責任進行打分:股東責任、員工責任、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權益、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每個維度下面還包括相應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因此更能全面的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為后續CSR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
控制變量。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企業規模、盈利能力、成長性、現金流為主要的控制變量,同時對年份和行業加以控制。

表2 變量測量方法
模型一:構造CEO權力對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模型。

模型二:構造CEO權力對中介變量(研發投入)影響的模型。

模型三:構造CEO權力、研發投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中介效用模型。

關于模型中的變量解釋如下:CSR、RD、CEOP分別代表企業社會責任、研發投入、CEO權力;β1~β4為影響系數,controlvariables代表控制變量,ε是誤差。

表3 描述性統計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在2 042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觀測值中,CEO權力的均值為0.419 9,標準差為0.280 2(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可以看出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CEO的集權程度整體不高。研發投入強度的均值為7.098 4,標準差為7.159 2(最大值為0.017 8,最大值為98.385 7),說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整體研發強度不是很低(國際上認定的標準是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在具有競爭力),這符合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特點。但是各研發企業的研發強度差異較大。CSR得分的均值為23.916 3,標準差為10.964 7(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84.000 0),按照百分制的標準算,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整體社會責任意識不高,且樣本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程度差異很大。總資產報酬率(ROA)的均值為8.085 7標準差為6.046 5(最小值為 -25.000 0,最大值為 61.000 0),說明履行社會責任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并不都是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有的甚至存在虧損。

表4 相關性分析結果
表4是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可以看出,CEO權力與研發投入的相關系數為0.046,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初步支持了CEO權力越大,企業研發強度越多的假說;CEO權力與CSR的相關性系數為0.043,顯著性水平在10%,因此CEO權力與CSR顯著相關;研發投入與CSR的相關系數為0.065,顯著性水平在1%,可見研發投入和CSR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發投入很有可能在CEO權力與CSR之間很可能存在著中介作用。企業盈利能力與CEO權力、研發投入和CSR的顯著性水平分別在1%、5%、1%。最后,從表中可以看出各變量的回歸系數都小于0.5,因此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保證了回歸結果的準確性。
本文根據 Baron和 Kenny[19]以及 Judd和 Kenny[20]的中介效用檢驗原理,對CEO權力、研發投入和CSR的關系進行檢驗。依次對如下的3個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第一步,檢驗第一個模型中系數c,系數c顯著進行第二步,否則停止中介效用的檢驗。第二步,檢驗第二個模型中的系數a和第三個模型中的系數b和c',如果三個均顯著,則說明存在部分中介效用;若第二個模型中的系數a和第三個模型中的b顯著,而c'不顯著,則說明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1)模型(1)檢驗了 CEO權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CEO權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回歸系數為0.067,在1%的水平上顯著,即CEO權力與企業社會責任顯著正相關。說明CEO權力可以提升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假設1得到驗證。中介效用的第一步得到檢驗。

表5 回歸分析結果
(2)模型(2)檢驗了CEO權力對研發投入的影響。CEO權力對研發投入的回歸系數為0.045,在5%的水平上顯著,即CEO權力與企業研發投入顯著正相關,說明CEO權力可以促進企業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學者熊婷(2016)、趙毅(2016)和國外學者Sariol(2017)的研究一致,即權力越大的CEO所在企業的研發投入也越多。假設2得到驗證。與模型(1)相比,模型(3)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研發投入中介變量,同時檢驗了CEO權力、研發投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回歸結果顯示研發投入的回歸系數為0.050,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即研發投入能夠促進企業社會責任。中介效應的第二步得到檢驗。
(3)在模型(3)中,CEO權力的回歸系數為 0.064,在1%的水平上顯著。模型(3)中CEO權力的回歸系數0.064小于模型(1)中CEO權力的回歸系數。模型(1)的擬合優度0.185小于模型(3)的擬合優度 0.187,即模型(3)的解釋力度高于模型(1)的解釋力度。說明,CEO權力提高了企業研發強度,從而促進了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研發投入在CEO權力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中扮演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設3得到驗證。
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可信,本文進行了穩健性檢驗:按照等權均值的方式重新CSR的衡量指標,同時將公司規模用員工人數的自然對數替換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從檢驗結果來看,模型的擬合效果、變量符號以及顯著性水平與前述回歸結果保持著較高的一致性,初步證實了上述結果的穩健性(由于篇幅關系,穩健性檢驗結果不在此列示)。
本文以2010—2015年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基于公司治理的視角理論分析了CEO權力、研發投入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CEO權力對社會責任的正向作用以及研發投入在CEO權力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應。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的研究正是對該領域的補充。對公司經營的價值在于:用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方式論證了CEO權力、研發投入對CSR的積極影響,對企業管理的借鑒有以下兩點。
第一,當公司在考慮發展CSR戰略時,可以將企業的研發投入活動考慮在其中,因為通過研發創新得到企業產品和供應鏈的創新可能會與CSR行為相關或包含在其中。因此,創業板上市公司在進行研發創新活動時應該正確識別出與CSR相關的機會,決定是否應該通過其他的CSR行為來提高社會責任的表現,這樣可以有效地管理企業的成本避免雙向投資。另外,資源基礎論也讓我們知道,良好的社會責任表現可以為企業贏得較好的聲譽、形象和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從而為企業獲取稀缺的、有價值的競爭性優勢,有助于企業獲得良好的財務績效。因此,企業在進行研發投入的同時應該將CSR考慮在內,充分利用研發投入產生的創新提升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是企業更具價值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二,位于科層結構制頂端的CEO掌管著企業的經營發展方向,對企業的生存和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創業板上市公司權力越大的CEO能從企業的長期視角出發正確看待CSR,并能利用其擁有的權力積極影響CSR的履行。此外,CEO權力越能為研發創新增添動力,促進企業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能充分發揮CEO的創新潛能和“企業家”精神。因此,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未來企業可以賦予CEO足夠的權力和充分的信任。一方面,可以采用股權激勵的方式使得CEO、股東、企業的利益一致,在經營管理中能夠從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決策,同時提高CEO的組織權力,使其在資源分配方面和決策方面有更大的決斷權;另一方面,未來企業在選擇和培育CEO的過程中,也應重視CEO所具有的聲望權和專家權,挖掘這兩方面權力對企業的潛在價值,并以此推動的成長。
[1]Davis K.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Business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3,16(2):312-322.
[2]Jones T M,Wicks A C.Convergent Stakeholder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206-221.
[3]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505.
[4]PorterME,KramerMR.Strategyand society:the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78.
[5]Ismail M,Kassim M I,Amit M R M,et al.Orientation,attitude,and competency as predictors of manager's role of CSR-implementing companies in Malaysia[J].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Development,2014,38(5):415-435.
[6]Donaldson L,Davis J H.Stewardship Theory or Agency Theory:CEO GovernanceandShareholderReturns[J].AustralianJournalofManagement,1991,16(16):49-64.
[7]趙毅,戚安邦,喬朋華.強權CEO能更好地利用風險投資進行創新嗎?[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37(9):155-168.
[8]Weisbach M S.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88):431-460.
[9]黃慶華,陳習定,張芳芳,等.CEO兩職合一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3):69-76.
[10]Wally S,Baum J.Personal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the pace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4):932-956.
[11]張祥建,徐晉,徐龍炳,2015.高管精英治理模式能夠提升企業績效嗎?基于社會連帶關系調節效應的研究[J].經濟研究(3):100-114.
[12]Mcwilliams A,Siegel D 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5):602-609.
[13]Mcwilliams A,Siegel 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eory of the Firm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1):117-127.
[14]Hull CE,RothenbergS.FirmPerformance:The Interactions of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with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Differenti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29(7):781-789.
[15]朱乃平,朱麗,孔玉生,等,2014.技術創新投入、社會責任承擔對財務績效的協同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57-63.
[16]梁彤纓,金鎮城,蘇德貴.所有制性質、研發投入與企業社會責任[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7):256-262.
[17]Robert CP,Galan J I.The Effect of R&D Intensity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3(3):407-418.
[18]權小鋒,吳世農.CEO權力強度、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業績的波動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4):142-153.
[19]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20]Judd C M,Kenny D A.Process analysis:Estimating mediation in treatment evaluations[J].Evaluation Review,1981,5(5):602-619.
F270
F59
1004-2768(2017)11-0103-05
2017-08-24
張栓興(1969-),男,陜西扶風人,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鄧楊娟(1991-),女,陜西渭南人,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與創新;溫巖澤(1991-),男,山西臨汾人,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M 校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