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礎》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課程,大部分教科書和課程的設計都偏重于經濟理論,避免不了講授過程中偏重理論教學,這與高職院校教學目標不相符合。作為經濟類專業的一門基礎學科,經濟學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本文在剖析了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后,對經濟學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改革建議。
一、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大多開設在第一或第二學期,其目的是向學生介紹市場經濟的運行體制。由于體制轉變等原因,該課程在開設之初幾乎是按本科院校的教學要求在組織教學。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探索,雖然該門課程在改革上取得了不少業績,但由于課程內容繁多、課時有限,造成任課老師對教學內容把握偏差大,大多數高職院校在經濟學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內容老套以及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
《經濟學基礎》教學要實現何種目標,恐怕很多任課老師沒有思考過這一問題。絕大多數任課教師本著完成教學任務的精神,重點放在如何按現有教材安排教學內容上,沒有全面思考這門課程學下來,學生能學到什么知識,要實現何種目標。很多教師都能講清各部分的目標,但是從課程全局來看,沒能弄清學了這些內容后能干什么。雖然很多學者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性課程,但筆者認為其在現實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應該要讓學生了解價格變動背后的動力,成為精明的消費者、投資者、企業家等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總而言之,應該做到“學以致用”。
(二)教學手段和方法比較落后
過去教學一直沿用的是“粉筆+黑板”的老模式,現在教學是“粉筆+黑板+幻燈片”的模式教學,但在講解經濟學時會涉及很多經濟學概念和理論,這些抽象的知識點通過黑板或幻燈片表達出來的效果比較差,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積極主動聽課的動力不足,老師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授課效果。經濟學講授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的能夠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途徑來提升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三)缺乏針對高職院校特點的教材
目前,高職院校正在使用的經濟學教材幾乎都是要么國外經濟學理論的翻版,要么就是根據本科院校經濟學教材稍加改動出版,這些理論性比較強、需要具備高等數學知識的教材顯然與高職院校有些不符,不適合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和學習特點。特別是,我們現有的教材對經濟學理論、甚至經濟模型等介紹過于呆板。另外,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快、變化大,對世界的影響也在加強,許多新事物不斷出現,不能在教材中及時反映出來,也就是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現實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經濟學理論性很強,如果實行從理論到理論的填鴨式的灌輸,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當聯系實際,盡可能結合一些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的案例和事實,讓學生感到經濟學就在身邊。有效地運用現實案例教學法還有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從而在學生職業素質及個人能力的塑造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學模式
由于各種原因,中小學階段的灌輸式、應試教育等仍然在高職、本科院校盛行。很多學生仍然習慣于高中階段的題海戰術等教學方法,這一類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高職院校經濟學教學目標的要求。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對于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探討,筆者認為,經濟學教學方法可以把提問式、案例式、實驗式、考察式等方法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商業意識之目的。而要充分實現此目的,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根本性變革。
(三)改革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
課程考核應當從以前重期末考核轉變為重過程考核,成績評定以過程考核為主,期末考核為輔。過程考核的具體內容包括撰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信息檢索能力、常用辦公軟件操作能力、完成練習題情況、課堂表現及出勤率等。這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考核方式不僅會轉變學生的學習重心,而且還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課堂翻轉。因此,這種課程考核方式的轉變將會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三、結語
高職經濟學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上應該有揚有棄:“揚”的是“必需”的基本經濟理論和“夠用”的基本技能及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棄”的則是過去純理論的教學分析、落后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片面的評價體系等。在揚與棄中,體現了高職層次的教育應培養應用性人才的要求,運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依照經濟學內在的邏輯聯系,結合經濟現象和國家的經濟政策,培養學生掌握“看”世界的經濟學這個工具,幫助學生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作者單位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