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于學生進行人類發展了解的重要途徑,是開展響應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弘揚民族精神從而具體提升學生自身人文修養,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提升強化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由此可以看來,中職歷史學科教育教學對于當前教育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意義。
一、中職歷史教學困境
(一)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長久以來,我國中職教學刻板地遵循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所倡導的“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的四段式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較為被動。而與此同時,我國的授課班級容量較大,這就大大弱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旦教師掌握不好尺度,便容易出現“填鴨式”的教育模式。這又將再次弱化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使歷史學習變得枯燥而乏味,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求知欲,從而增加歷史教學的難度。
(二)提問缺乏深度,問題質量不高
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目前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三種問題缺乏深度,問題質量不高的情況。一是提常識性問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的嗎?”這類問題,學生都知道,問不問差別不大。二是教科書上能直接看到答案的問題,如“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這類問題學生直接在書上找到答案,所以不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三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只管問,不會讓學生提問,學生也不管回答,所以學生的思維被老師帶著走的,陷入機械的學習中,難以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教師一講到底,忽視學生的參與
很多教師為了教學進度,一節課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講基礎知識,錯誤的認為,自己講過了學生能記住,這樣的課堂最有效。其實不然,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發現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探討不同學習方法達到學習效果的差異。研究表明,分組討論、練習操作,向別人講授互教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方式,知識保持率均達到50%以上,被動的聽、閱讀等傳統的教學方式知識保持率5%-30%。因此教師要改變觀念,放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
二、中職歷史教學的改革
(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加強預習措施
在上課以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才會實現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過學生也要在課前進行準備。而且學生對于課堂上要開展的教學內容在課前不進行相應的準備,他們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會變得很艱難,對課堂教學效率產生影響。因此,從學生入學時就把教師的教學方案告知他們,讓他們根據方案來進行課前預習。
(二)改變提問技巧
新課改規定學校要把學生放在首位,加強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若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學校和教師就得激發學生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求知欲望和熱情,教師的提問要適當,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提問的手段也必須要新穎,唯有如此才會實現想要的效果。還有,設置的問題不要太難或過于簡單。特別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枯燥無味,太過廣泛的問題,學生找不到方向,而太有深度的問題,學生找不到解決辦法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使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創新導入。新穎有趣的導入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很大的幫助,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奠定鞏固的基礎。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導入的設計,對課程的導入方式進行創新,以激發學生積極性為目的,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讓學生深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率。具體來說,導入手段有很多種,教師只要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導入手段,就一定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有很強的學習欲望,學習積極性也會越高,而讓學生增強求知欲需要新穎的方式。學生都會對未了解到的現象產生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好奇心來巧妙地進行教學,防止設置不實的懸念,這樣,他們就會對學習內容產生非常大的學習興趣,急于了解將要學習到的內容。
3.引入競爭機制。大部分學生競爭心里都很強。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建立競爭的機制,在教學活動中動員學生開展多種競爭項目,進而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歷史教育處境尷尬、發展緩慢,但是隨著社會對歷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隨著教育體制向更加人性化、開放化、多元化的模式轉變,歷史教育定將迎來春天。(作者單位為盤錦市經濟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