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愛國實業家周學熙于1906年創辦的,其經營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與享有特權、運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等因素密不可分外,資金保證也是它獨霸中國水泥市場達二十年之久的重要條件之一。啟新洋灰公司采用了剛剛舶入中國不久的股份公司制度,并成功利用這一制度籌得公司快速發展所需的資金,為公司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水泥屆之“牛耳”提供了重要保障。
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新洋灰公司)的發展,“不只在舊中國的水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生發展上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是近代民族水泥企業經營比較成功的一個。公司采用了剛剛舶入中國不久的股份公司制度新形式,并不斷利用這一新來事物籌措公司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使公司發展成為當時中國水泥屆得佼佼者。
一、實行股份制度,初靠國人力量
股份制,亦稱“股份經濟”,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于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伙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權轉化為集中的使用權。股份制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
啟新洋灰公司的創辦是完全按照股份公司制度的要求辦理,“較早的實行股份有限公司,擺脫了官股對它的控制”。當時正值國民實業救國、愛用國貨、抵制外貨喊聲正酣之際,公司審時度勢,及時抓住這一有利因素,積極籌措資金。先是在其創辦章程中明確規定:“凡系本國人民,均可附股,無論官、紳、商、庶入股者一律享受股東之權力。”后在1907年的《啟新洋灰有限公司續訂總章程》中又寫入了“不得隱附洋股及暗令洋商承受該股東名號”的規定。這樣規定,正是符合了國人的心理,使得公司較為順利的完成了初期的資金籌措。
啟新洋灰公司初期招股情況比較樂觀。在其創辦章程中規定資本為100萬元,股票正股2萬股,每股龍洋50元,其先入之1萬股,每10股另給優先股一股,以示提倡。在當時“民窮財盡,募股甚難”的條件下,啟新洋灰公司毅然只用6個月的時間就募足股數。不久周學熙得知袁世凱有內調之訊,力排眾異,“寧可舍棄官銀號優厚借款而將啟新全部轉為私人資本,亦不愿蹈日后可能因官場變化而發生的風險”,這是周學熙等人下定決心,盡快籌集100萬元股本償還官款的真正原因,也促使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募足股金。自此,啟新公司與官款再無任何關系,周學熙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大公司,開始了實業救國的新征程。
二、出于現實無奈,暗允外股注入
雖然最初在國民的愛國聲中很快籌集到了100萬元股本,償還了官款,是企業順利轉變為股份制企業,然而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列強入侵、國事不寧、主權受制的清末民初,民族資本企業想要不借助“洋”力,不與之發生任何關系,實現自我獨立發展,是實難辦到的,啟新洋灰公司后來在招收新股時的做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10年,周學熙在股東特別會上發言時曾說:“今春常會時,會議決以全股十分之四為不記名票,當時用意,系因本公司股票定章,不能轉售外人,一經變通,則股票價值自然逐漸增長。”當時國民的財力和對股票的接受能力都有限,而外國人則早就熟悉了股票市場,他們看到了中國市場上的豐厚利潤。他們愿意投資于中國的股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民族企業當時普遍實行官利制度,僅僅官利所得就比國外股票市場的股息高出很多。當時按照外國股票市場行情,“得利5厘,已通稱發達”。而啟新洋灰公司的官利規定固定為常年8厘,僅此一項,已經高出其在本國投資得利的3個百分點,且每年發放的股息紅利大部分年限保持在12%以上,這兩項加起來達到了20%的利潤率,所以,他們當然愿意購買啟新的股票。以全股十分之四為不記名股票,一是可達“變通”的目的,變相的允許外國人購買股票,股價自然上漲,增加企業發展所需資本來源;二是當時政府腐敗,外人驕橫,民族企業經常“因無洋股致生危險”,為保全公司基業起見,發行四成不記名股票,給予外人入股機會,利用洋人勢力,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煩。后來啟新洋灰公司的股票在天津證卷交易所上市之后,更成為證卷市場上的第一號籌碼。
三、不斷擴充股本,雄厚資金實力
歷次股本的增加是啟新洋灰公司充分利用股份制之優勢籌集資金的重要方式之一。1907年原始股本僅為100萬元,而到了1930年股本已擴充至1300多萬元,增加股本最多的1912年更是一次性增加了315萬元。
實際上,1937年前啟新洋灰公司歷次股本增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投資額與股本額同量增加,其中1909~1911年、1915年、1921年和1924年均采用的這種方式。這四次系采用招收新股辦法增加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同時,這四次股本增加或為添設新機,或為擴充分廠,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之上為增加機器設備而增股,提高了產品的產量。而1912年、1925年、1927年和1930年四次股本增加,或為舊股加倍升值,或為新股升值,均屬于利用股票升值方式增加股本,這種方式下投資額并未實際增加,只是公司賬面股本額大大增加,對以后擴大再生產、添機設廠、招收新股以及公司股票升值有較大影響。
四、高額回報股東,爭取股本回投
啟新洋灰公司的投資者之所以愿意在公司追加投資時把分得的股息、紅利等再次購買公司股份,與公司長期保證了他們獲得高額回報是分不開的,這使他們看到了啟新的發展實力,自然愿意將其所得進行再投資。
“惟是辦事以集款為先,而集款尤以立信為先。”為了籌款,為了立信,啟新洋灰公司采取了高額股息紅利回報政策。在開辦初期的1907年至1911年,為了讓股東對企業后期的發展充滿信心,得到更多的再投資,啟新洋灰公司股息紅利發放的比例相當高,保持在16%至18%之間。1912年至1919年間,由于企業要擴大規模,增加設備,提高產能,股息紅利發放比例有所減小,但由于“中國人看利尚重”,發放比例仍然保持在12%至14%之間。1920年到1923年,生產環境相對平穩,股息紅利發放比例大幅提高到21%至24%之間,1921年更“為啟新極盛之時,……計息為二分八厘矣”。自1924年到1930年,南北各方戰爭不斷,災害連年,股息紅利發放比例有所下降,處于8%到12%之間。從1931年至1937年,除1937年和1934年特殊外,基本保持在15%左右。
每百元投資所得股息紅利累計總額早在1913年就達到了106元,已經全部收回最初投入的100元資本,而到1936年時這一數字已經達到485.78元。從發放股息紅利的比例來看,由于“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所以1937年達到最低點,只有6%。而在1934年,這一比例達到公司創建以來的最高點,有32%之多。
但從整體上看,啟新洋灰公司還是比較注意股息紅利發放比例的控制,基本處于一個合理的區間。這樣的股息紅利發放比例,既能夠滿足股東得到高額投資回報的愿望,又使公司承受的起。既然投資回報有保障,為了更多的利潤,股東們自然會將所得進行再投資。因此,當啟新發行新股時,他們會踴躍購買;當公司把利潤轉填新股票發給股東時,他們也會欣然接受,這對啟新的成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五、高額剩余價值,保證資本來源
啟新洋灰公司之所以能夠保證既能發給股東相當高的股息紅利,又能滿足企業發展所需資金,與它始終能夠保持高額剩余價值率是密不可分的,剩余價值是企業利潤的直接來源。
從1927年到1937年的10余年間,啟新洋灰公司的剩余價值率一直保持在600%以上,最低的1930年也有607.49%之多,最高的1936年,達到1,549.03%,是1930年的2.55倍。即便是在沒有具體數字統計的1927年以前,啟新洋灰公司的剩余價值率一般也保持在600%以上。這樣高的剩余價值率保證了啟新獲得高額的剩余價值,這些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一部分以現金形式發放股東的股息紅利,一部分以其他形式積累,而不是將所有利潤一概分發,這樣企業才有可能進行資本積累,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如果當時啟新洋灰公司也和其他一些民族企業一樣,把所得利潤全部發放股東紅利,啟新就不會有這樣大的成就,也許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為歷史的灰燼。
股份公司企業制度有著極為優越的長處,正如馬克思所言:“假如必須等待積累使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眼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而且,“股份公司這一創新的企業制度形式,為企業帶來了新式的會計制度、核算制度以及經營管理辦法,它們為公司股本的擴張和企業資產的高速成長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機制,所有這一切,在傳統的經濟組織中都是很難具備的”。因此,被眾多的民族企業采納。
六、合理利用股利,積累發展資金
雖然啟新為了吸引股東,給予較其他企業高額的利潤回報,但啟新人沒有忘記“資本的擴大只有借助于累進的積累”的道理。啟新的領導者們對企業的資本積累十分重視,他們從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指導思想出發,力主多積累少分配,以應付激烈的商業競爭。擁有啟新股份較多的股東之一盧木齋,就對高積累政策表示贊賞,曾言:“所貴呼士君子者,為能事先籌防……然后有以立于完全而不敗。故當公司分紅最多之時,在淺見者必忻然色喜……榮矩知商業競爭,變幻無常,每當高興之時,即伏失敗之機。天下事大抵如此,不獨一公司為然。”盧木齋所持觀點是啟新的領導者們比較一致認同的,他們在實踐中也始終堅持了這一政策,為企業的良好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啟新洋灰公司的章程中,雖然沒有像灤礦公司利潤分配那樣的規定:“嗣后股息以每股二元四角為最大限度(股票票面每股15元),過比則提存為創辦新事業專款。”但從其創辦章程中規定的股息分配方案以及之后的實踐都能表明啟新是這樣做的。啟新在創辦章程中規定:“除官利及酌提公積金外,按照十四成分配。以一成報效北洋興辦實業,以二成作在事人員花紅,以二成為總協理及董事酬勞,以二成提存機器廠房折舊,以七成為股東均分。”從上述規定中不難看出,啟新洋灰公司的股息是在先提取官利及公積金后再作十四成分配,在分配過程中,有二成是提取的機器廠房折舊。這就說明,啟新在分配股息時注意了公積金及機器廠房折舊的提取,注意了最基本的資本積累事項。而近代中國的很多企業,尤其民族企業是不提折舊和公積金的,所有盈余不是全部分紅就是全部添購新機器,“偶有虧折,即無法挽救”,給企業發展帶來極大風險,因此破產者不在少數。在分派股利上,啟新洋灰公司1911年分發的股利僅為12%,比當時已虧損累累的湖北大冶水泥公司所發股利還低1%。
把利潤轉填新股票發給股東,避免發放過高的現金股息,直接將利潤轉化為資本。啟新洋灰公司1912—1923年的資本積累率一直保持在21%,1924—1936年又把這一數字提高到25%。啟新的資本積累率,較之同期內民族資本工業15%的平均資本積累率,高出了一大節,高額的資本積累是啟新得以迅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結束語
股份公司企業制度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是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管理不斷完善的創新產物”,是企業組織形式發展的一大進步,與其他組織形式的企業相比,市場競爭能力較強,存續年限也較長,是近代中國公司制度中公眾化程度最高,發展最快,家數最多,占居主流地位的公司類型。這一制度為近代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經濟組織形式,成就了更多的近代民族企業,促進了近代民族企業的大發展。啟新洋灰公司的領導集體正是積極發揮了這種公司制度的優越性,成功實現了啟新洋灰公司的發展壯大,使其成為近代中國水泥企業史上的佼佼者。(作者單位為河南科技學院)
★作者簡介:方強(1977年-),男,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研究。
項目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闕下七里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2017-ZZJH-17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近代鹽業國家治理體系研究(15BJL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