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社會保障就是社會的保險、福利、救濟、優撫安置、互助等內容。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政府的財政收入的再分配,將整體社會中的財富進行部分轉移和再分配,從而合理科學地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這樣的一種制度就是社會保障制度。在經濟轉型時期,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持續增長,同時起到了穩定政權的重要作用,保障勞動者社會生活和安撫其安心工作的心理環境,從而促使勞動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由此,完善的社會保障能夠有效解決政權穩定、社會就業、過高收入差距的調節等問題,保障居民安心工作的后顧之憂。
一、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問題
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其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運行機制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就存在產能過剩的經濟結構失衡問題,2016年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工程雖然取得成效,然而還有更多的傳統產能過剩行業處于低迷時期,例如水泥行業、電解鋁、電石、焦炭等,而一些風電和光伏電等新型能源產業在未來也可以出現同樣的產能過剩情況,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實質是經濟結構調整不合理所致的。我國是儲蓄大國,國民的儲蓄率世界第一,究其原因是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居民用高額的儲蓄存款用于自身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以及未來需求。居民的過度儲蓄限制了居民的消費,使得儲蓄與消費比例失衡,不能較好地起到經濟拉動的作用。此外,我國高低收入人群存在極大的收入差距,其基尼系數非常高,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后面兩種現象導致中國的內需不足,將發展經濟高度寄托于海外市場,容易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引起出口導向型產業的行業危機。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備。我國的經濟的運行機制嚴重停留在“雙軌制”上,政府過多地影響市場資源分配,導致競爭不暢,市場中各生產要素無法得到有效地整合,從而影響整體經濟的發展。
第二,生產要素方面的突出性問題。我國這些年面臨嚴重的失業就業壓力問題,勞動力的供需失衡,總體來講是供大于求,表現為農村勞動力過剩及其向城鎮的轉移,此外更多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成為問題。市場中卻又存在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用工短缺現象,技術型、綜合型、高端人才非常短缺。市場中的企業主體整體缺乏創新能力,市場中非常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很多出口產品均為貼牌產品,而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專利一般為外國公司授權經營。中國還未走出“中國加工”的陷阱。
第三,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大量的出口企業的經營業績明顯下降,很多出口導向型企業倒閉或者發展困難。而美元匯率的波動使得人民幣升值更快,美元的持續貶值無形抬升了中國制造成本,提升了出口產品的價格,這對制造業的打擊很大。此外,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遭受嚴重的損失。在金融危機過后,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這幾年中國的物價持續上漲,居民購買力下降。
二、完善社保制度對經濟轉型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現象。
前面提到我國市場中出現的勞動力的供需失衡和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現象較為嚴重,若是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就能使得勞動者創業和就業得到保障,而不用過度擔心失業無基本生活保障問題,鼓勵社會勞動力更多地選擇創業,促進社會創新,帶動就業,帶動消費,同時會有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市場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將社會閑散資金匯集到社會創業中,能夠有效緩解樓市和股市的經濟泡沫現象,使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市場中因為出現更多的市場主體,使得企業、單位之間開展競爭,為了更好地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改革企業內部的管理,提升勞動者的收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一個家庭的消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從而緩解居民過高的儲蓄和消費率不足的問題,最終刺激整個社會消費,緩解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現象。此外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幫助兩極分化之間的差距,穩定社會。
(二)保障就業
我國的城市社會保障制度為雙軌制,也就是事業單位和國家公務員享受一種社會保障,而企業員工享受另一種社會保障,兩種社會保障使得就業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最終的社會人才都聚集到行政事業單位,而企業缺乏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一旦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完善,大量的企業將會吸收到優質的勞動力,同時社會上也會有更多的創業者創業。
(三)完善生產要素市場
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條件下,民眾的消費能力得以提高,以此催生了更多的新的市場需求,同時會有更多的人到市場中創業,此時創業者會尋求各種市場生產要素需求,而我國在轉型時期的生產要素市場并不完備,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能夠有效彌補生產要素市場的短板。
(四)形成良性競爭環境能夠有效推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為更多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鼓勵更多的人大膽創業,例如一些有先進技術的人通過創業創立新的技術型企業,這有助于國家在整個科技創新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創業者創業能夠增加市場主體,活躍市場,逐漸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度,同29371bcac9c23b74614b0519f592d05b時也會刺激原有的市場主體的自主創新。
(五)有效緩解金融危機
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國內消費形成刺激,更多的居民的消費能力得到提高,增加消費投入,從而使得國內生產力過剩的現象得到緩解,也就緩解了國內經濟結構失衡的現象,這樣就能有效緩解國際經濟大環境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一旦出現新的國際經濟危機,中國僅憑充足的內需與完善的生產結構就能緩解經濟危機的壓力,而不用過度依賴出口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或者是過度依賴投資緩解國內經濟的發展。對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要發展社會經濟和穩定社會,關鍵是建立完善的 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消費,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必然選擇與必要措施。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能推動國家的深化改革,減少改革的阻力。
三、解決社會保障制度問題的措施
隨著國家對公務員、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的保護力度的增加,企業單位的社會保障相對顯得更低,從而拉大了兩大陣營的社會保障差距,引起百姓產生更大的意見。不公平的社會保障使得優質勞動力紛紛涌入社會保障好的單位,而低收入群體和農民缺乏社會保障,這會加劇社會問題。農村的社會保障力度非常弱,農民在儲蓄消費方面普遍低于城鎮居民,需要加強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通過提高農村的社會保障地位,保障農民的消費能力,能夠更好地振興我國的內需。
對于社會保障方面,我國在企事業單位中施行雙軌制會造成企事業單位職工社會保障的極大差距,需要對社會保障的雙軌制進行廢除,保障企業單位職工的社會保障,也就能更好地鼓勵人們去創業創造,帶動就業,促進消費內需,以內需帶動經濟的持續循環發展,促進我國的經濟良性發展。完善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完善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有主力國內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當國民財富增長時,需要適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樣才會將生產和消費的關系處理好,避免國內的社會經濟運行失調。
四、結語
綜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結構失衡、生產要素不完備、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等問題,均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有一定的關系,需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這些經濟問題,同時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促進和推動改革。(作者單位為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