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與時俱進的新表述,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判斷,深刻揭示了制約我國發展的癥結所在,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根本著力點,對于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所處新的歷史方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的主要矛盾”的客觀依據
矛盾分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分析和判斷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根據主要矛盾來確定黨的任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黨的十九大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有充分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還是世界影響力都大幅躍升,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已經得到了基本滿足,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人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認為,影響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作出的新判斷。
二、“新的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提高的必然結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的和有質量的,從過去單一的物質文化需求擴展到內容豐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實際上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的需要,涵蓋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訴求,強調的是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就是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創新發展戰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確保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不讓一個人落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需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沒有根本變化,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階段,這個階段至少上百年,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最大的實際。今天,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基數大,人均GDP仍處世界中游,其他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所以,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屬于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也絕不能超越階段去制定自己的歷史任務,中國主要矛盾只是發生轉化,不是出現質的變化,發展依然是解決矛盾的主要路徑。無論是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還是發展的不充分問題,都需要繼續大力發展生產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三、“新的主要矛盾”的新要求
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抓住了新時代中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新矛盾提出新要求。過去很多取得過成功的手段與方法,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方面,可能已經不太適用,發展的思路、發展的方式、發展的模式等,都需要調整與完善,并盡可能地適應新的發展形勢要求。落實好新要求,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作為根本任務和工作重點,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它來進行,著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國發展的整體轉型升級,迎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發展、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根本目的。“美好生活”描繪了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期許,體現在經濟、文化、生態、科教、醫療、養老和制度等各個方面的美好愿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著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作者單位為中共界首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