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樂縣貧困現狀
靜樂縣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汾河上游,是呂梁山集中連片扶貧脫困區的主戰場、全國扶貧攻堅的核心區??h轄381個行政村、450個自然村,總人口16.2萬,其中農業人口13.8萬人。目前,全縣仍有貧困村143個、貧困戶9706戶、貧困人口28735人,貧困人口占全縣農業人口的20.8%。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自然災害頻發、生態脆弱、縣域經濟薄弱仍是基本縣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存在諸多困難。
二、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的實踐
(一)發揮人民銀行窗口指導,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針對靜樂縣貧困村鎮金融網絡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人民銀行指導各金融機構著力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率先實現了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100%的覆蓋;將靜樂縣所轄14個鄉鎮,381個行政村安裝ATM機25臺,POS機、商易通、居家銀行等自助設備485臺,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站314個,小額現金支付業務簽約試點戶17家。累計布放各類受理終端 242 臺,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金融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
(二)暢通貨幣政策量化傳導機制,強化脫貧攻堅力度。人民銀行組織協調金融機構與扶貧辦、財政局建立了金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富民扶貧工程平臺,設立風險補償基金2290萬元助推脫貧攻堅。貸款品種主要面向貧困農戶“富民貸”、扶貧企業及項目的“強農貸”以及“五位一體”扶貧小額信貸。同時建立了“政府、銀行、保險、實施主體、貧困戶”五位一體精準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機制,形成財政風險補償貼息、貧困戶承貸、實施主體使用、保險兜底保證多方聯動、互利共贏的扶貧信貸模式,助力貧困戶脫貧。
(三)利用政策引導和考核督導,實現產業扶貧。構建了由靜樂縣扶貧辦、財政局及金融機構“扶貧資金+金融+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充分發揮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結果的運用,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貸款比例高,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地方實體經濟的法人金融機構采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流動性,增加資金供給能力的辦法鼓勵支持扶貧攻堅。另一方面通過發揮扶貧再貸款、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實現產業扶貧。
三、金融支持扶貧攻堅實踐存在的問題
(一)自身扶貧能力不足,扶貧資源單一,各方未形成有效的合力。以靜樂縣為例,財政扶貧補貼資金的使用分布在扶貧辦、農林、水利、交通等多個部門,在實際運用中是點多額小、救急式扶貧。另一方面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仍處于靠天吃飯階段,加上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農業信貸風險依然很高,金融扶貧資金投入主要是通過小額抵押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方式,額度小期限短,只能滿足農戶家庭簡單再生產的需要。
(二)扶貧金融產品推進與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匹配性不強。金融機構出于風險性考慮,大部分金融產品是不動產抵押、權利憑證質押、有固定收入人員或擔保機構進行擔保,部分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以及農村地區小微企業是達不到融資條件的。據對貧困縣-靜樂縣100戶農戶抽樣調查情況看,有致富愿望、發展項目和融資需求的農戶占85%,但通過各種方式,能符合當地金融機構融資條件的僅占15%。
(三)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近年來,基層人民銀行在農村地區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金融知識宣傳活動,有效擴大了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的覆蓋面。但在現實工作中,金融機構推行的是“漫灌”式宣傳普及,沒有達到“精準”式宣傳普及。抽樣調查的85個村社的POS機和POS機具月交易不足5次的超過80%;農戶持卡率雖達到70%,但熟練并經常使用銀行卡的只有28.6%。
四、政策建議
(一)以推進金融扶貧和財政扶貧協調配合為重點,推動地方政府健全扶貧金融配套機制,為扶貧金融資金投入提供保障。建立人民銀行牽頭,財政、金融、扶貧辦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協調機制,加強信息交流和協作配合;要借助協作平臺,有效整合財政扶貧資金、惠農資金、金融扶貧資金,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落實貸款稅收優惠和獎補政策,建立健全扶貧金融資金風險分擔機制,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扶貧的積極性。
(二)以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為重點,加快推進扶貧金融產品創新。要重點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林權收益、農機具抵押、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等新型信貸業務等各類農民預期收益來解決貸款融資問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并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擴大推廣到其他領域。
(三)以強化金融知識宣傳普及為重點,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要將金融知識進社區、進農家等貼近農戶家庭的宣傳教育活動制度化;二要增強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加大假幣識別、防范非法集資、信用體系建設、農村金融業務辦理流程、產品特點、風險提示等實用性知識的宣傳;三要依托行政村服務點,農民自助服務終端設備管理員貼近農戶的優勢,在各村設置金融知識宣傳欄,使金融知識宣傳工作深入到農戶中。(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靜樂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