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技術在中國得到普及,大學生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使用的主要群體,在網絡環境中防范意識較弱,對信息的識別和篩選能力不強,并且對網絡虛擬性認識不足,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高校中不乏大學生掉入網貸陷阱的事件。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互聯網環境下安全教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希望可以提高高校的安全教育質量。
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群體處于開放的網絡環境中,由于自身的教育經歷和對網絡環境的接受能力較強,加之消費觀念的升級,許多學生開始接受網絡貸款。這些變化為高校的安全教學帶來機遇和挑戰。
一、網絡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 7.51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54.3%,手機網民規模達 7.24 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 96.3%。網民年齡結構仍以 10-39 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 72.1%:其中 20-29 歲 年 齡 段 的 網 民 占 比 最 高, 達 29.7%,10-19 歲、30-39 歲 群 體 占 比 分 別 為 19.4%、 23.0%。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仍然最高,為24.8%。本研究對我校大學生進行分層抽樣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手機普及率為100%。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生作為新新人類,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由互聯網技術支撐的商品交易類和金融理財類應用比例不斷增加。大學生使用手機進行移動支付、購物、休閑娛樂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升級促進分期消費的發展。一些商人看到大學生群體消費能力和經濟實力之間的矛盾,針對大學生開放網絡貸款通道,憑借申請便利,使用門檻低,放貸迅速等特點在大學生群體中很是流行,為學校的安全教育帶來挑戰。
二、校園網絡貸款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網絡貸款人數增加
當前的大學生是隨著網絡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處于社會發展的前沿,又具有比較敏銳、好奇的心理,對于一些新鮮的事物和服務具有超前消費的需求。而且普遍存在享受型消費理念,他們的成長環境比較優渥,基本上有什么需求家長也會滿足,對于提前消費理念比較能接受。而一些學生存在攀比心理,會選擇貸款消費滿足自身的獲得感和脆弱的虛榮心。在大學生群體中,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分期消費或者借貸消費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
(二)不能合理使用和規劃貸款資金
大學生貸款資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其一,用于社會性消費,由于大學生消費能力較強,家長定期給予的生活費不能滿足消費需求,有礙于面子無法向周圍朋友、同學借錢,于是借助一些網絡貸款平臺提供得到低額度現金用于購物、旅游或者購買數碼產品等。其二,利用放貸品平臺用于助學或者創業,一些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自尊心較強,不申請學校的助學金,或者學校助學金,或者學校的助學貸款金額不能滿足需求,而申請網絡貸款。而個別學生為了創業有融資需求,被網絡貸款的低門檻優勢吸引,選擇網貸。其三,購物平臺提供的消費便利進行提前消費。然而,多數學生對于貸款資金不能合理使用,對還貸沒有認識和合理規劃,導致最終無力償還。網絡的虛擬化使學生不能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傳統消費中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看到的只是賬面數字的變化,沒有“切膚之痛”,過度消費基本無感,因此 不能合理的使用和規劃還款,導致債臺高筑,而又不具備償還能力。
(三)缺乏風險意識
在校大學生由于自身社會經歷較少,且思想相對單純,對于金融規則不是很了解,缺乏風險管控意識,很多時候貸款都沒有做貸款資費情況的了解,而迫切的拿到貸款。許多學生簡單的認為只要在規定期限內歸還貸款就可以,但往往沒有看清自身的還款能力,也不了解貸款逾期后的費率計算規則。有些學生將貸款事情拋諸腦后,想到還款時,早已利滾利,超出本金很多倍,而不知情。再者,許多校園貸款高調吹噓“零利息”,但需要支付管理費、服務費等費用,學生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背負高額的費用。還有一些貸款平臺 ,沒有嚴格的接待條件限制,一些學生不小心就“被貸款”。而且多數大學生不具有適用法律進行維權的意識,在沒有能力還貸的時候,遭到威脅、恐嚇會隱忍、退縮,不能保護自己,忍受不住巨大的還貸和輿論壓力,而導致嚴重后果。
媒體曝光的幾起校園貸款悲劇為我們敲響校園網貸安全教育的警鐘。高校應該采取措施加強網貸安全教育,規范大學生貸款行為,加強他們防范風險和用法律維權的意識。
三、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的安全教育應對策略
(一)建立不良校園網貸監控體系,開展警示教育
高校應該建立起日常的風險防范體系,對校園內的網絡貸款等針對大學生的金融業務做好日常教育和管理。高校的信息管理們可以結合后勤和財務部門對大學生的日常消費和借貸情況進行日常排查,尤其是對于學生的個人信息,注意保密。通過建立學校-學生-家長三者聯動的防范機制,通過學校的各大宣傳教育平臺,及時向學生發布預警信息,做到防范于未然。可以定期公安部門人員到學校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宣傳活動,用真實發生的校園案件提醒學生注意網貸陷阱,并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防范意識和知法、守法、用法意識。安全警示教育的目的是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思想疏導工作,盡可能避免或減小損失和傷害。國家層面也專門針對大學生網貸進行了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活動卓有成效,2017年,整治后的網貸理財行業將更加規范化。
(二)開展普法活動,做好財商教育
大學生對于網絡貸款相關的法律金融知識不是很了解,也很少接受網絡安全教育方面的普及和輔導。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以及家長都應該從自身做起,了解相關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針對學生創業行為進行的網絡借貸,應該給學生提供真正達到幫助,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和學校對大學生創業基于的優惠政策和相關辦理渠道,了解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怎樣開展創業活動。同時對可以聯合法律金融、網絡安全、網貸監控等管理部門到校組織講座或報告會,為學生普及安全知識和政策法規。
(三)加大正規貸宣傳力度,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
高校目前形成了獎-助-貸模式得到評估體系,可以解決學生一般的助學和消費情況,對于國家社會提供的正規貸款政策應該注重宣傳,拓展對大學生的自主渠道,使真正需要使用貸款的學生“求助有門”,用制度和科學管理來支撐學生資助工作。開放學生勤工儉學通道,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途徑獲得報酬。學校開可以針對性的開設消費、理財方面的選修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家長應該及時關注學生身心變化,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培養健康的消費習慣。
(四)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
通過國家整治活動,學校宣傳教育,學生之間的日常溝通,家長的及時監督保護,建立多維的防范體系,幫助學生認識和規避不良網貸的危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增強大學生防止網絡詐騙的自我防護意識,盡管大學生對網絡相對比較熟悉,但認識尚淺,不能自覺脫離虛擬網絡環境,應該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幫助大學生形成關于網絡媒介認知、信息辨別篩選、網絡法律、道德等行為的認知,并將這種認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高校可以開展相應的網絡安全知識競賽,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網絡安全知識,提高對網絡的認知和網絡安全素養。
大學生網絡貸款現象日益增加,而及時有效的網貸安全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從認識和行動上避免或減少不良網絡貸款的傷害。社會、學校、家長、學生應該多方面提高認識,正確認識網絡貸款環境,謹慎對待,接受安全教育,確保人身財產安全。(作者單位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