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力量,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兵團南疆墾區發展相對滯后,工業化水平低、經濟總量較小、綜合實力較弱。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兵團時指出: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想加快南疆團場的發展步伐重在改革,而改革的重點應該在調結構、轉方式上,本文以五十團為例分析并提出建議。
一、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一產大而不優。五十團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格局,一產比例過大,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主要是棉花和紅棗,畜牧業占比較小,主要以散戶飼養為主,規模小、效益低。特色林果業標準化果園、精品果園建設滯后,輻射帶動作用尚未發揮,農業生產合作化發展緩慢,特色水果、棉花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缺少引領的龍頭企業。
(二)二產發展滯后,三產基礎服務為主。2012年至2016年五年間,五十團以工業為主的二產發展緩慢,占比一直在15%以下徘徊。五十團工業企業以建筑材料、復混肥加工、冬棗加工、棉花加工為主,全部為初級加工,產品層次低,現有企業規模偏小,分布分散,產業技術落后、產品層次低,對帶動人口聚集、擴大勞動就業作用不強。此外三產服務業中生活性服務業占比為28%,但是從業人數卻占到了69%,這說明多數三產勞動力集中在零售、餐飲等低端服務業中。
(三)勞動力轉移低端化。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帶動了五十團就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一產勞動力轉移明顯,雖然目前五十團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特別是工業在五年間發展緩慢,一產中種植業占比一直維持在90%,但是從業人數在一產從業人員占比卻從89%下降到了53%,從事牧業養殖的人數增加到了31%,但是由于養殖規模小、沒有充足放牧空間的限制,牧業增加值占比隨著人數的增加反而呈現下降態勢。
(四)人才缺乏,文化水平低,對經濟發展支撐要素缺乏。五十團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業、億元、學校,在城鎮建設管理、農產品加工、棉紡、旅游開發、園區管理、投融資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在五十團調研中得出有42.5%的人認為當前制約團場的發展的原因是缺乏人才,31.5%的人認為青年人多進城打工,團場勞動力短缺也是制約團場發展的主要原因。目前五十團基層連隊都存在著干部學歷層次低、高學歷大學生連官留不住、職工群眾文化水平低。特別是少數民族職工群眾,比如夏河社區由于漢族少,會說國語的職工群眾都非常少,其他連隊的少數民族大多也只是會說國語,會讀會寫的也是極少數。
二、對策建議
五十團人均耕地面積小、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滯后。其人口規模、經濟實力與兵團要求承擔的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作用相差甚遠。必須通過優化一產、發展二產、完善三產,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步伐,帶動就業、匯集人口,增強維穩戍邊力量,與周邊團場形成維穩戍邊的戰略支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示范帶動當地各族群眾脫貧致富,完善兵團向南發展戰略布局。
(一)深化團場經營體制改革,優化種植結構。鞏固和深化團場經營體制改革,繼續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團場運行機制,按照團場內部實行“政企、政事、政資、政社”四分開。充分發揮市場經營主體作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獨立經營運作。
(二)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新型工業化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做強二產、帶動三產的原則,以招商、項目、合作為抓手,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精深加工)、紡織、生物醫藥、特色手工業、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打造以優勢資源加工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重點發展特色果蔬飲料,紅棗精深加工、大蕓、甘草等特色植物產地加工和深加工,提升農業產業化程度。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服裝產業轉移,將紡織產業培育成為容納勞動就業,促進社會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以民族服裝服飾發展為突破口,扶持培育本地中小微企業,拓展疆內和中西亞市場,加快艾德萊斯綢產業化發展步伐;發展小五金、刀具、花帽、地毯、民族樂器、木制器皿、銅鐵生活制品等區域特色的民族手工業,提升產品質量,形成區域特色。
(三)實施科教興團和人才強團戰略。以技術引進為基礎,以“請進來、送出去”為手段,加大科技應用推廣范圍和人才培養力度、實施科技興團和人才強團戰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努力營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環境,尊重人才、鼓勵創業,爭取做到“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的政策措施。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重點加強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隊伍建設。
(四)抓住機遇,全方位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契機,積極融入經濟帶重大戰略,優化布局,深化合作,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兵地融合發展,構建全方位開放新局面,切實增強外向型經濟的整體實力。依托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圍繞周邊國家市場需求,注重培育特色產業、發展以加工貿易、倉儲物流、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商貿旅游,積極拓展經貿合作關系,發展外向型經濟。(作者單位為新疆兵團第六師黨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