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職業院校中貧困生人數逐年上升,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日益成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依托對天津青年職業學院貧困生心理的研究以及資助工作實踐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嘗試思考并提出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校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分析
從學生處提供的數據得知現學校學生已有5000余人。由于招生地域、專業設置等原因,有一部學生分來自西部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學生家庭情況較為復雜,貧困生1432余人,大概占總人數的28.64%。貧困生比例大大提高,貧困生問題已經是關系到我校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從輔導員入手,學生個人申請,貧困證明、班級評議全面而動態的了解貧困生的情況,以保證貧困生的認定。從上交材料來看他們85%來自偏遠落后地區,其中93%出自農村。從貧困原因來看,主要有四種:一是農戶、多子女、人均年收入低;二是家庭成員因病致貧;三是家庭突遭不幸變故;四是孤兒或單親家庭。
二、我校貧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不自信、自閉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心理情感,在我校也比較常見。大概三分一的貧困生覺得經濟差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比別人低一等;做人做事毫無自信,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家庭情況。這些客觀因素制約了這些地方的學生的生活模式,也就給貧困生帶來極大的困惑和心理不適應,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焦慮心理。社會發展中各種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使許多大學生產生迷茫的心緒,壓力感和無助感是當前大學生的普遍感覺。他們本來就是焦慮的易感群體,這一心理表象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交友等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積極向上心理。當然也有一些貧困生認為經過歷練以后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經濟困難只是暫時的,堅信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能夠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適應能力與自立意識較強,并主動靠自己的雙手解決實際困難,能懷著感恩的心態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而且具有積極向上的品質。這部分學生目標明確成績優秀,在班級里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三、完善我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及思考
(一)經濟扶貧是基礎,心理扶貧是關鍵。高校貧困生經濟上壓力是心理疾病產生的直接原因,幫助其解決經濟上困難只是暫時緩解最基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心理上的需求如何得到滿足。所以,經濟扶貧是基礎,心理扶貧是關鍵,進一步完善經濟助學體制,切實解決經濟問題,是解決他們心理問題的物質基礎。心理上“扶貧”可在校園文化中通過多種方式來實施。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外,要積極引導其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其次營造濃郁的宿舍文化,通過舉辦宿舍文化節、衛生評比月等活動來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二)增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的能力水平。學生與輔導員的接觸是最頻繁的,輔導員幫助貧困生心理脫貧作為我校重要途徑。輔導員擔任著在生活上關懷學生、在思想上教育學生的使命。他們是大學生的直接交往者,能夠及時、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對貧困生進行心理疏導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最后,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做到關注其動態、研究其心理、積極開展個別咨詢、團體輔導活動、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三)從院,系,班三個層面構建貧困生心理支撐體系。建立起高校貧困生心理支撐體系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我校貧困生心理支撐體系需要學院、教學系、班級三級聯動,形成一個支撐體系網,具體應做到以下方面。從學院層面上,要重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工作,建立心理疾病預防機制,以便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也有利于學生心理工作的開展。從教學系層面上,針對貧困生的細化工作由系里經過心理學培訓的人來做,要把心理支撐體系負責到具體的個人,對貧困生給予全面的關心,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班級應該形成一個好班風,生活不攀比大家相互幫助。
當然,解決貧困生問題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更是長期而艱巨的。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完善,還必須置于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下進行思考,這也是我們在以后的貧困生工作體系完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的。(作者單位為天津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