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天津青年職業學院為例,對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做了歸納、分析,結合工作實踐提出了幫扶少數民族學生解決文化適應問題的具體對策和建議。
近年來,國家推出了“支持東部地區職業院校積極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的政策,本文以天津青年職業學院為例,通過調查、分析,結合工作實踐,對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情況作出系統歸納,并就輔導員如何準確、有效開展疏導工作提出了建議。
一、天津青年職業學院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情況
天津青年職業學院少數民族學生330人左右,我所帶班級少數民族學生6人,年平均處理學生糾紛和心理問題涉及少數民族學生5例,這種現象及問題的產生,應引起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以便及時有效的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研究與教育管理。
二、少數民族學生文化不適應的問題表現
(一)學業發展不適應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環境及教育資源較為匱乏,普通話表達能力較差,在文化課程學習、實訓實踐過程中也很難適應老師的教學,致使學業上產生層層困難。
(二)人際交往不適應
少數民族有著較強的團體生活方式,致使大部分少數民族同學入學后不愿意同周邊的同學和老師有過多的交流,導致不能快速融入大集體環境,差生了較大的心理壓力,他覺得在這里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無法適應這種新環境,萌生了退學的念頭。
(三)消費心理不適應
來自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同學,家庭收入較低,與其他同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會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帶來了心理失衡。
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同學的生活習慣深深的影響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些文化適應問題,需要老師們的長期關懷,付出精力去了解、挖掘他們的心理訴求,研究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三、幫扶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的實踐措施
(一)了解少數民族學生是做好文化適應問題的基礎
1.運用檔案信息。學生登記表記載著個人信息、家庭成員、社會關系、興趣愛好與特長等是入學時填寫的檔案,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輔導員有效開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有效性。
2.心理監控網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社團、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組成的心理健康四級工作網絡為發現問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供了保障。尤其是新生入學時,要進行心理測評、篩查工作,建立分類指導檔案,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3.談心談話工作。思政教育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心理特點、學習狀況、生活狀況,引導學生發展方向的主要方法,和諧的談心談話可以讓學生卸下心理包袱,解決疑難問題。
(二)建立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做好文化適應問題的保障
輔導員要刻意在班級中為少數民族同學營造健康、和諧、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鼓勵少數民族同學積極參加班級、系級、院級各項活動,接觸不同的文化事物,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增進與班級同學的友誼。
(三)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是做好文化適應問題的重點
學院就業和創業指導中心指導同學們規劃職業生涯,針對少數民族同學,結合當下就業形勢,進行職業生涯幫扶教育,實習的時候根據不同民族學生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為其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學院根據少數民族同學所學專業,指導他們選擇最適合的項目,安排專業教師指導他們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此提高他們學習、生活的成就感。
工作中遇到的一名維族女生與同學由于生活習慣問題,發生了言語上的沖突。我在勸導其敞開心扉的同時,夸獎其維族特有的個性,使其放下戒備心理,要學會適應不同的文化氛圍,凝聚力的重要性。同時勸其消除自卑心理,敞開胸懷,接受了彼此。
(四)精準幫扶“問題”學生是做好文化適應問題的關鍵
入學伊始,就要收集少數民族同學家庭貧困材料,為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習成績優異的、班級活動表現積極的少數民族同學爭取國家助學金、安排勤工助學崗位等,以緩解貧困家庭學生們的經濟壓力。
學業上,學院將少數民族同學的文化適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讓少數民族同學在心理上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安排同學進行專項幫扶,解答疑難課程;當少數民族同學心理上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心理委員、輔導員老師或者心理健康中心老師來進行心理疏導。
四、實施效果
天津青年職業學院秉著“立德樹人、尚技求精”校訓精神,思政教育隊伍解決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能力在不斷成長,和諧、團結、友愛的文化氛圍正在各族同學之間滋長。(作者單位為天津青年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