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不斷進行結構調整,為全省經濟發高增長動能。針對出現的工業、企業和財政等方面的問題,要在市場機制下合理布局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堅持制度規范和結構改善并舉,不斷發揮投資乘數帶動效應。
一、河南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特點
(一)增速緩中趨降,總體處于減速態勢
受出口增長不如預期、國內經濟處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期以及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調整等因素影響,2016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13.7,12月環比增長僅為0.3個百分點,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2.8個百分點,而較2011年(26.9%)放慢近一半的速度,表明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
(二)三產投資比重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是主要支撐力量
在產能過剩繼續發酵的大背景下,工業投資繼續放緩,新增投資動力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是政府逆周期操作的重要工具,具有明顯的逆勢托底特征。在三大主要投資領域中,工業投資明顯減速,民間投資積極性不高;房地產市場受市場政策影響呈周期性上行,房地產開發投資顯著回升;受益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鐵路建設、水利建設、環保建設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回落幅度最小,始終保持在20%左右的同比增速,成為支撐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
(三)民間投資增速繼續領先,但增速回落幅度更大
自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顯著放緩,年末民間投資累計增長5.9%,六年來首次低于總投資增速,占總投資比重由2011年的81%下降2016年的79%。在本輪投資周期性減速的過程中,民間投資增速回落幅度持續大于總體投資,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累計增速差值在不斷縮小。
(四)工業投資中高成長性制造業逐步超過傳統支柱產業的比重
2016年河南省省高成長性制造業投資10018.71億元,同比增長7.5%。高成長性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54%,高于傳統服務業占比18.6個百分點。高成長性制造業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撐,其具有市場空間大、成長速度快、轉移優勢明顯的優勢,對河南而言,加快發展高成長性產業不僅有利于確保工業經濟的穩步快速增長,同時也為先進制造業大省建設開啟了新引擎。
二、河南省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領域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
產能過剩仍然是2014年以來經濟運行的突出問題。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集中投資形成的新增產能在近年來快速釋放,導致工業領域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雖然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同時部分企業在市場壓力的倒逼下主動削減、關停落后產能,但是由于過剩產能長期積累,加之個別地區還在不斷形成新的產能,工業品的供求矛盾突出,高庫存、低價格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2016年河南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連續52個月負增長。地方政府在保增長與淘汰過剩產能之間處于兩難,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進展緩慢,大量有效資源固化在產能過剩行業。
(二) 企業投資效率沒有明顯改善
在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生產成本上升特別是融資難、融資貴等多重壓力下,企業經營狀況不佳,庫存和應收賬款增長較快,投資效率沒有明顯改善。2016年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增長11%,產成品存貨增長15.1%,分別比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3.1個和7.2個百分點。產成品庫存的快速增長導致工業企業資金周轉速度下降,企業資金緊張狀況雪上加霜,投資效率難以有效改善。
三、政策建議
(一) 合理布局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平衡投資目標建設
一方面,以基建投資為抓手穩定投資增長。加快推進“十三五”規劃重大工程建設;完善分類推進機制,推動條件成熟的項目加快前期工作,盡快開工建設;健全基礎設施領域PPP模式政策體系和運作機制,持續完善項目庫,建立民營企業項目融資推介長效機制,緩解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另一方面,提高工業投資走可持續增長道路。工業領域存在的產能過剩、債務攀升等問題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經濟困難。扭轉制造業投資持續低迷的局面,是保持投資可持續增長的基本路徑。
(二)堅持制度規范和結構改善并舉,完善投資市場調控
從制度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寬市場融資渠道,改進金融服務,降低融資成本,著力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為民間投資提供寬松的信貸條件。著力關注大項目的儲備,注重質量和效果,加快投資進度,重點是加快推進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和投產進度,增強投資發展的后勁。
(三)擴大投資融資渠道,發揮投資乘數帶動效應
一方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用好積極的財稅優惠政策;加大對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通過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激活民間投資活力。另一方面,著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地方金融在資源分配中的作用;加快地方性中小銀行和民營銀行發展,發展多業態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擴大中小企業各類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及集合債、私募債發行;支持并規范移動互聯支付、小額貸款等創新性、專業性金融業態發展。(作者單位為1.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2.河南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