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金融業成為了衡量市場經濟是否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一方面,金融消費者作為金融交易活動的“上帝”,金融消費者在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及其權益維護的程度決定了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另一方面,隨著金融產品推陳出新和金融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模式也不斷創新,金融消費者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也直接影響金融市場穩健發展。因此,可以說金融消費者權益維護決定了金融市場穩定和發展。
一、金融消費者的定義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是為滿足個人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自然人。而金融消費者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了:“金融消費者,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購買、使用金融機構銷售的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自然人”。事實上,金融消費者不僅進行存款、保險等與生活消費相關的活動,其往往還進行個人投資或者集資活動,并且所集欠款極有可能用于生產。為在互聯網金融中防止金融排斥等不平等因素,本文認為應將潛在交易主體納入金融消費者進行保護。
二、金融消費者的權利
(一)金融獲知權
金融獲知權是指金融消費者在接受一系列金融服務中,享有獲得與金融有關的必要的知識,包括服務內容以及其它相關信息的權利,金融經營單位負有為金融消費者提供真實知識或信息的義務。如要及時將國家法定利率標準和利息稅稅率等告知儲戶或貸戶,使他們心中有數,知曉自己的收益和付息情況,金融單位不得擅自隱瞞或降低、提高存貸款利率。遇到對轉賬、開戶、匯票等結算和票據業務不懂的客戶,金融單位有主動提供信息咨詢的義務,金融消費者有權利知道這些相關內容。
(二)金融消費公平消費權
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務時,有獲得自愿交易、收費合理等公平交易的權利。金融單位、證券營業部和保險公司等在與消費者形成合同或形成法律關系時,應當遵循公正、平等、誠實、信用原則,金融單位或機構不得強行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不得在合同或法律關系中制定規避義務和違反公平的條款。金融單位、證券營業部和保險公司等在收取工本費、服務費等用時,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價格正策,執行有關金融、證券、保險等收費標準。否則就是違規違法的,就是對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侵犯。
(三)金融資產保密權與安全權
金融消費者享有個人隱私和消費信息受保護權利。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務時,其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聯系方式、健康狀況、家庭情況、財產狀況、消費信息、信用信息等與金融消費者個人及其家庭密切相關信息依法受保護。在金融消費活動中,資產保密權不受侵犯,是消費者最基本的一項權利。金融單位、證券機構和保險公司等有義務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包括按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辦事,防止事故發生YmpjQa8YYg00lU+B4XIOVTg/6vozM9V6nD3caMaUROE=,保證提供安全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環境。
三、金融消費者權益所面臨著的問題
近年來,面對金融網絡化,利率市場化,同業競爭加劇的經濟形勢。金融消費者權益面臨的主要問題有: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受到侵犯,例如個別銀行人員在營銷保險產品時將紅利解釋成利息,將理財產品定義成定期存款,沒有將風險如悉告知客戶等;金融消費者自由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受到侵犯。金融市場雖然日趨規范,但存在的使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現象足以引起各金融機構關注與反思。
四、如何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一)提升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強化金融知識普及與教育
各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各方面通過編制金融消費者教育資料、定期發布金融消費者咨訊、送金融知識下鄉,讓金融消費者有學習的平臺,開展長期有效金融消費者信息支援。接受消費者金融咨詢、出版為金融消費者介紹金融產品特性介紹刊物及揭示其他投資者已經面臨損失或類似交易中出現的巨額財產損失的警示教育等方式,主動向金融消費者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信息外部支援,以提升金融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二)金融機構員工主動強化自身對金融消費者的權利的認識
作為金融機構,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讓員工明確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包括知情權、選擇權、拒絕不合理要求等權利。同時,還應通過有效渠道確保金融消費者明了自身權利,以有效行使和維護權利。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自律意識,嚴格行業監管
在金融產品應建立起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通過加強監管,提高金融機構對各類金融產品風險經營收益和成本等方面信息披露,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信息透明、結構簡單、回購便捷的金融產品,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信息知情權和選擇權,并形成有效機制,防范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創新帶來的契機,對消費者隱瞞風險,誤導消費者消費,以逐步降低在金融消費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危害。(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
作者簡介:李強(1967-),男,漢族,本科,工程師,從事智能化信息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