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我國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之間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本文對新的發展理念與供給側改革之間的經濟學關系進行分析與探討,旨在加強對當前經濟形勢的了解。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面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供給側結構改革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新常態指的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狀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而且經歷了世界經濟危機和經濟復蘇等背景,使得我國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高速增長模式失去了動力,當前的經濟形勢整體呈現出放緩的趨勢。中央提出的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著力于提高供給側的體系質量和效率,在這一論述中也提出了要改變傳統的通過擴大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全新理論,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發力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通過該政策的帶動,可以拉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飛躍。
二、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貨幣需求量和商品價值總量基本平衡
貨幣具有支付功能,在發揮支付功能的時候,貨幣的需求量與商品總價值總量之間基本保持平衡,而且貨幣的供應量的變化在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關系的時候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貨幣本身不再是生產要素,當社會資源成為閑置或者沒有生產力的時候,在短時間內通過適當地增加發布貨幣,可以將一些處于閑置狀態的生產要素有效利用起來,達到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但這種方式并不適宜長期進行,因為長期使用這種方式會導致貨幣在實體經濟外“空轉”,最終可能會導致泡沫經濟現象,對經濟發展帶來更加嚴重的危害。
(二)價值決定和價值實現平衡
社會再生產總過程是實物形式的運動與價值形式的運動1983ea2eaad045214fe47b70aa5785c6之間的統一,馬克思經濟學理論中闡述,商品的價值量主要取決于生產產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時間,而且也取決于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量的必要勞動時間,從某種程度來講,這就是商品生產與商品需求之間的平衡與對接的問題。事實上商品的生產是以社會分工為前提的,所以社會在購買這些物品的時候,就是將能夠利用的勞動時間中的一部分用來生產這些物品,用社會支配的一部分勞動時間來購買物品。這也說明社會生產的過程必須要實現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之間的有機平衡,在滿足社會需求的總產品供給與總需求之間保持平衡關系。
(三)社會總資本按比例再生產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提出,社會的再生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商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總量平衡,一種是社會生產的兩個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兩個部門之間實現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平衡。在該理論中,包含了總量之間的平衡關系以及比例間的平衡關系,要求國民經濟部門必須要按照客觀的比例實現再生產,而且要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對經濟產能過剩問題進行解決,最大限度上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社會總共給與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之間的匹配與平衡。
三、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改革之間的關系
創新、協調、綠色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也必須要積極加強對經濟新理念與供給側改革之間的關系的分析,用新理念指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創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創新是理念上的變革,也是技術上的變革、制度上的變革,其中技術創新是最關鍵的部分,由于技術創新,才能使得生產力得以發展。創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改革之間的內在契合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創新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社會再生產的循環,各個行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有市場,能夠銷售出來,能夠將其換回貨幣,然后再利用貨幣購買生產資料以及勞動力,再擴大生產,產生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經濟的不斷循環。在整個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即當一個產品剛上市的時候,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供不應求,利潤也比較高,但是由于資本的逐利性,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從而使得生產規模變大,產品的供應量也逐漸增大,從而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生產過剩,就很有可能會導致產品價值下降。只有進行技術創新,才能讓產品的結構、性能等方面得到優化,從而使得產品可以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產生相應的價值。第二,當前中國進入了生產相對過剩的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的提出,也是由于生產過剩的原因,人們原來的需求相對飽和了,經過被西方列強入侵和掠奪到不斷嘗試,我國的工業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工業發展起步時間較晚,所以當前工業生產能力依舊不高,但是當前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時代轉變為市場經濟,而且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提升,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動力逐漸增強。所以開展創新是新時期對我國經濟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二)協調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協調平衡的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了不平衡、不協調以及不可持續的問題,所以積極開展協調發展理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協調等。協調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改革之間的內在契合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供求理論來看,供需平衡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如果供求失衡,則會導致產品的價格出現巨大波動,嚴重過得失衡會帶來生產過剩以及經濟危機。對于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而言,由于供求不平衡,導致一些行業的生產產能過剩,比如當前我國的鋼鐵產能利用率大于只有70%左右,導致資源浪費嚴重。加強供求平衡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前提。第二,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產部門之間的協調也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社會再生產要求兩個部類之間相互協調,一方面是物質上相互適應,另一反面是價值量上相互協調。只有確保社會生產過程之間的相互協調,才能促進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三)綠色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綠色節能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粗放式發展理念,導致環境受到的污染和破壞比較嚴重,因此積極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也是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是在新常態背景下對社會各個行業提出的全新要求。在綠色節能理念下,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并且要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綠色發展理念對于減少供給過剩、實現合理供給有很重要的意義。綠色發展理念與供給側結構改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資本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雖然有增值的功能,但是不能一味地為了增值而對環境造成破壞。比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要運用煤炭、石油等作為能源,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會對大氣造成十分嚴重的污染,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是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關鍵。第二,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解決資源和能源約束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能源和資源需求也越來越高,國內的資源和能源已經不能再滿足生產需求,因此必須要進口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但是這些資源和能源的供給也面臨危機,比如爆發國際戰爭的時候會導致海上運輸渠道被截斷,會給生產帶來嚴重危機。通過綠色發展理念,可以減少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促進資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并且可以解決生產過程中對能源和資源的浪費,踐行節約發展理念。
四、結語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各種新理念,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解決,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作者單位為中共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委黨校)
作者簡介:李俊生,1982年2月,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陵城區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