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委賦予六盤水全面建設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先行市的新坐標、新定位、新使命。要加快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充分激活城鄉發展要素,促進城鄉要素資源配置科學化、最優化,為實現六盤水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公共服務明顯優化,資源要素高效配置,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保障全面覆蓋的美麗愿景不斷開創新局面。
一、理論闡述
(一)統籌城鄉理論闡述
所謂統籌城鄉,就是指各級黨委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本行政區劃內的城市與農村之間,科學合理地配置土地、資金、勞力等生產要素和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各類資源,以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總稱。統籌城鄉具有階段性、區域性、層次性。
1.階段性—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了不同的統籌方向和統籌力度。
小康目標:農業增加值占8%以下,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以上。
2.區域性—不同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的資金來源和統籌策略。
3.層次性—不同的統籌主體決定了不同的統籌內涵和統籌方式。
(二)城鄉要素配置理論闡述
城鄉要素配置是指資金、技術、信息、物質、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經濟發展空間內的交流、傳遞、融合,進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城鄉的持續發展。其是一個動態而持久的過程,能充分調動一切發展要素,挖掘發展潛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發展歷程和必要性
(一)市情簡介
六盤水,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兩岸,東臨安順市,南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毗畢節市,既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又是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全市國土面積99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340萬人。下轄六枝特區、盤州市、水城縣、鐘山區4個縣級行政區和5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7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26.42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3.9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9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7元。
(二)發展歷程和必要性
1.在空間布局上。堅持“多規合一”,圍繞兩個“三地同城化”,打造以鐘山區、雙水片區、紅橋新區為中心,以南開片區、董地片區為副中心,以六枝特區、盤州市為重要城市組團的區域中心城市,圍繞城鎮形態、經濟業態、功能狀態、文化神態、自然生態,合理布局連接城鄉的中心集鎮、特色城鎮、美麗鄉村、旅游綜合體、生態走廊,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2.在功能配套上。推進城鄉水、電、路、氣、訊“五網”配套建設,全面建設安六城際鐵路,六威、普盤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80公里;建成朱昌河、出水洞、觀音巖等重大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確保實現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小型水庫;統籌推進天然氣管網、輸配電網絡、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打造跨區域能源樞紐;加快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速、移動、安全、廣泛的信息網絡體系。
3.在要素配置上。深化“三變”改革,完善土地、戶籍、金融、社會治理等體制機制,建立城鄉土地要素流動機制、勞動力要素整合機制、資本要素下沉激勵機制,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4.在產業發展上。一是農業產業倍增。農業產業增加值增速已經連續10個季度排名全省第一,糧經比也從之前的70:30調整為32:68。二是工業轉型升級加速。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要求,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80%。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推進科技創新,力爭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三是服務業欣欣向榮。大力發展以旅游業和金融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打好涼都氣候牌、賣好空氣,在貧困區域“鑲嵌”康體養生、度假休閑的生態旅游景區景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轉變、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發展。
三、現實意義
1.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資源要素配置秩序,矯正城鄉要素配置扭曲。引導產業跨區域進行資源要素配置,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是全面深化“三變”改革,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形成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公共服務明顯優化,資源要素高效配置,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保障全面覆蓋的新格局,實現全市共同繁榮。
3.六盤水在“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中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的有力探索,提升六盤水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決策的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學性,進一步深化對六盤水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要素配置新優勢(盤州市的設立)的正確認識。
4.為六盤水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先行先試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把市委市政府對自身建設的要求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能力和服務水平。
四、統籌城鄉與要素配置的關系
五、對策建議
(一)加快資源整合步伐,著力聚集資源要素。積極探索和推進“三變”改革理念向城市、企業、政府等領域拓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擴大政府有效投資,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脫貧問題,有效激活城鄉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大要素,推動城鄉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優化組合、互聯互通,提高城鄉資源配置效率、效益和公平性。
(二)加強規劃頂層設計,做精做細工作方案。重點抓好城鄉結合部居住區、產業區、農田保護區、生態區和不開發區等功能區的布局規劃,有意識地把城市的居民生活區、工業區、商貿區、物流區、金融區、休閑區、大學區、公務區分開,有針對性地將一些商務區、工業區布局到城郊和農村,以此帶動農村發展。加快建立“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城鄉改革和上下改革聯動的局面。
(三)做實“五全六化”,打好“涼都”牌。要盡快“變現”最富有特色和最具競爭力的山地優勢、氣候優勢、生態優勢,積極推進全域生態、全域產業、全域扶貧、全域旅游、全域文明發展,以“五個全域”聚集發展要素、拓展市場空間,真正把優勢轉變成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金鑰匙和敲門磚。打好宜居氣候牌,支持相關產業創新發展,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農村讓城市更向往”城鄉一體化發展;打好旅游氣候牌,以全域旅游為統領、生態康養為特色,大力開發鄉村生態、文化、康養、旅游等特色項目;打好生態氣候牌,支持全市發展高原特色健康農業,以綠色生態無公害為方向,大力發展蔬菜、山地牧業、中藥材等高原特色農業。
(四)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共資源配置效率。一要合理劃定城市發展邊界,避免城市無限擴張、取代鄉村,通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在空間形態上使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二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積極探索城鄉戶籍、土地、社保、就業、教育等一系列制度聯動改革,統籌城鄉以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基本社會保障。
(五)積極推進股份合作制,構建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大合作組織,增加財產投資性收入。堅持以股權為紐帶,把各種資源整合到產業平臺,積極引導城鄉居民戶戶參股、人人持股。通過股份制改革,聯產聯業、聯股聯心,改變過去老百姓單一的土地流轉收益形式,實現在價值鏈、分配鏈中的全程收入,做到合同到戶、股權到戶、分紅單到戶“三個到戶”,尤其在分紅單體制機制創新上要有大的突破。
(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在產業選擇上,要堅持“市場導向、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的原則,精準研究,科學安排,盡力做到利益最大、風險最小。要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構建具有六盤水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吸引城市企業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經濟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城鄉產業創新更加活躍。
厚植基層組織新優勢,激活城鄉改革發展新動能。要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加強指導、檢查和督促,跟蹤督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督查工作機制,扎實推進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各項任務的落實。(作者單位為中共六枝特區黨校)
課題名稱:六盤水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要素配置的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