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使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摘掉了窮帽,走上了致富之路,有力推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然而在實際扶貧工作當中,我國仍舊存在著地區脫貧不平衡、扶貧管理制度不完善、精準扶貧“不精準”等問題的出現。本文從現階段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實情出發,針對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相關策略,以期進一步促進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打好脫貧攻堅硬戰。
一、精準扶貧對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2017年10月10日,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前四年已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64萬人,年均1391萬人,2017年至少減少1000萬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績。扶貧是世界性難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自1986年開展大規模扶貧以來,到2000年這十幾年時間里,每年平均減少貧困人口是639萬。從2001年到2010年十年里,每年減少673萬。2012年至2016年,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至4335萬人。我國這次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不僅減貧規模加大,而且改變了以往新標準實施后減貧規模逐年大幅遞減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地區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逐漸富裕的道路,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極大的幫助了貧困人口脫貧,有力的提升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二)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的發展明顯比西部地區發展快一些,沿海地區的發展明顯比大陸地區的發展快一些,我國逐漸出現了貧富差距與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自十八大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我國貧困人口顯著減少,有力的改善了貧困現狀。在精準扶貧的幫扶模式之下,東部及內陸貧困地區通過采用文化旅游扶貧、企業創收扶貧、創業創新扶貧、特色產品扶貧、手工藝品扶貧、農業發展扶貧等多種模式逐漸摘掉了貧困帽子,逐漸走上了自給自足的富強路子,有效緩解了貧富分化問題。各個省市都在根據各自情況進行不同的摸索。精準扶貧工作極大的縮小了區域間的貧富差距,對促進社會公平與全面構建小康社會有重要意義。
二、精準扶貧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一)精準扶貧下貧困地區整體經濟不斷發展
精準扶貧是針對中國脫貧攻堅時期脫貧時間緊、任務重的特殊需要,利用中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采取集中資源、瞄準扶貧對象、實現扶貧對象精準脫貧的一整套戰略和實施安排。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首次被提出。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強調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國已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64萬余人,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極大的發展與進步,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進展,各貧困地區憑借各自發展特點與優勢對當地發展進行了切實可行的脫貧計劃,采用地區特色產品、旅游景點設立、企業創新建設、農產品研究等多種方式進行了脫貧攻堅,并得到了喜人的效果。我國貧困地區整體經濟指標呈上升趨勢,貧困地區經濟得到了切實發展。
(二)精準扶貧下貧困地區經濟存在著不平衡現象
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當前我國精準扶貧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仍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不平衡現象。各省市各地區由于經濟結構不一樣,區域發展基數有差異,導致扶貧效果也有一定的差異。有些地區在某一方面比較領先,例如有些地區在產業扶貧、東西協作扶貧和就業扶貧等方面做的比較好;有些地區則還在摸索實踐的過程當中,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相對較困難與緩慢;有些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文化資源較豐富,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很快找到了自身的優勢并迅速憑借豐富的資源發展起來;有些地區由于資源相對匱乏,基礎設施不足,交通運輸不便等原始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導致其脫貧攻堅難度較大,速度較慢;有些地區原有的貧困人口基數比較大,導致脫貧效果不明顯,地區經濟發展增速不明顯;有些地方,本身脫貧條件比較好,貧困人口基數小,脫貧速度比較快一點;有些地方剩下就是“硬骨頭”,可能還要做很多工作,扶貧工作存在瓶頸期。這就造成了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依舊有著發展不均衡、經濟水平有差距的現象發生。
(三)精準扶貧工作相關制度不夠完善
盡管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等相應的一整套組織制度、保障制度以及干預措施,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貧困人口基數較大且不均衡,各地區致貧原因復雜多樣,各區域扶貧管理人員素質不一,各地區扶貧標準與規劃不一,致使我國在實際扶貧工作當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精準扶貧工作未能持續有效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相關管理制度仍舊有待完善。不可否認的是,一項出發點極好、經過工作模式頂層設計到推動思想落地的“精準扶貧”,到了地方,到了基層,其口號正被一些人喊得格外嘹亮,也成為某些人新的套路,在實踐中變味走樣,這就需要一套更為完善的監督制度、管理制度為精準扶貧工作保駕護航。
(四)精準扶貧工作落實上不夠“精準”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精準扶貧工作并不“精準”的現象發生。一些并不貧困的人群也被劃到了脫貧扶貧的名單當中。小到扶貧村,大到扶貧縣,其中不乏存在“偽貧取利”的情況,一些扶貧資金、扶貧項目、扶貧政策等,沒有落到應該落的地方。從扶貧人口方面看,有些身處富裕地區的貧困戶往往被富裕的影子所遮擋,被忽視了;而在有的農村,扶貧政策“落地走形”“跑冒滴漏”,不少得到幫扶的不是真貧戶。一些地區向基層下達精準扶貧任務時會明確要求貧困人口的數量和戶數,這讓一些本是貧困戶的老百姓因不符合這些硬性條件而不能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因而得不到適當的幫扶。所有這些情況,不僅有失公允,而且也妨害了國家扶貧戰略很好地落實和取得實效。事實說明,“材料政績”欺上瞞下、誤事誤民,不利于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也有損群眾利益,違背了扶貧工作的初衷,極大的影響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
三、精準扶貧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實施差異化扶貧政策
扶貧問題上,黨員干部也要善于分門別類,及時抓住“病因”,才能對癥下藥,一舉打入內部,摸清“病灶”,弄清楚因何而貧、為何致貧,何以困貧,才能標本兼治,對癥下藥。
1、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都照一個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要把握變“輸血”為“造血”,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從“千篇一律”轉向“個性化定制”。
2、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的政策扶持,要因戶而異。由于每個家庭的致貧原因都不同,所以要因戶施策,根據每個家庭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幫扶,做到分類施保,要系統性的針對病情就醫吃藥,真正解決貧困問題,治好窮病。
3、要協調運轉、協同發力,制定好脫貧規劃,以引入金融機構資金扶持、提供精準技術幫扶來提升當地群眾創業、守業能力,讓更多“扶貧活水”瞄準窮根精準滴灌,真正做到因村施策、因戶施策。總之,要根據致貧原因,選擇幫扶方式,有效幫助扶貧對象有針對性地解決貧困人群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實現脫貧摘帽。
(二)完善精準扶貧管理制度,創新精準管理體制
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制度也要不斷的更新與完善,現階段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仍面臨很多問題,我國的精準管理體制仍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創新。這就需要我們完善精準扶貧管理制度,堅持公平公正,精準識別貧困人群,精準施策貧困地區,統籌推進政策落實。為避免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挺好,但一落實起來就變味”等現象發生,要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監督檢查政策,建立一套更加嚴謹的督導策略,并嚴格進行獎懲工作。創新精準管理體制,通過貧困人員建檔立卡、定期進行“回頭看” 、建立數據庫等新型方法針對貧困人員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切實解決錯報、漏報、瞞報等問題,通過制度管理實現扶貧對象精準、因村派人精準、措施到戶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通過管理制度的確立從根本上保障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
(三)加強政策督導,精準識別貧困人群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工作已進入“深水期”,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確保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地精準脫貧,精準施策是關鍵只有把真正的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識別出來,去偽存真,才能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有力的督導措施。在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時期,各地區精準檢查領導小組要成立政策咨詢組,具體研究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負責統一答復。要統籌力量,加強對精準扶貧核查工作的督導,及時研究解決核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政府相關部門要參與扶貧攻堅督導組,并對各地低保、特困救助供養對象的精準認定、精準核查工作進行實地督導和指導。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做到精準扶貧政策、標準公開,暢通群眾參與渠道,按照農村低保政策,核查貧困人民家庭收入和經濟情況,加強政策督導,做到過程透明,結果公正,群眾認可,社會穩定。在識別過程當中,要精準識別困難群眾,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建檔立卡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做到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施策、精準脫貧,通過完善的督導政策與精準的識別工作,在社會上形成脫貧攻堅的合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逐步實現對我國貧困人口的全面扶持,進一步促進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作者單位為中共漯河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