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創業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措施,其貫徹落實情況的好壞不僅關乎著地區就業問題,而且關乎著地區經濟轉型和創新能力的增強問題。近年來,在國家、省、市、縣政策引導和推動下,我市全民創業形勢縱向比較明顯向好,新增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較之以往增速明顯加大,外出打工返鄉創業者明顯增多。但橫向比較,對照全民創業實施較為成功的國內其他同類城市,我市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從運行質態來看,都存在較大差距,處于不溫不火的自然增長狀態。改變這種狀況,固然要多方發力,包括創業主體自身、創業環境、創業資源、創業政策等等方面,但政府(包括市鄉兩級政府)的推動作用,乃是關系全民創業諸多環節和各個方面的紐帶,必須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方面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加強。為此,筆者結合調研,試以泰興市為例,就基層政府如何推進全民創業做出思考和建議。
一、現行舉措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為推進全民創業,我市政府層面也可謂舉措頗多,這些舉措的實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全民創業的熱情,但因大多拘于常規,發力不夠,因而無法解決創業的深層次問題。
1.模仿出臺的政策精準度不高。如在園區建設方面,市政府出臺了涉及土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系列政策文件和優惠措施;在企業創業創新優秀人才引進與使用上,出臺了《泰興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泰興市海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實施意見》、《關于鼓勵科技孵化企業入駐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泰興市留學生創業園)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文件;在推進全民創業上,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實施意見》、《泰興市創業引導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泰興市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性文件和辦法。這些政策性文件,客觀上解除了對大眾創業的束縛和羈絆,但未能更多地解決大眾創業的不敢、不會、不能等事關創業主體的深層次問題,處于以文件貫徹文件階段,且各類政策的實施部門分散,不能集中推介實施,影響了政策引導的力度。
2效仿建立的眾創基地運行難。各園區、鄉鎮紛紛效仿先進地區的做法,建起了吸引人才匯聚的各類眾創空間。此類空間,目前大多處于起步階段,有的由于選址偏僻、優惠舉措不力、配套措施跟不上等原因,大多處于空轉狀態。有的雖有少量微小企業進駐,但大多缺乏特色和競爭力,起步艱難,成長太慢。
3.鎮村電商平臺建設效益不明顯。由市供銷總社牽頭,從無到有建起了覆蓋市、鎮(鄉)、村三級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但一方面缺乏后續的推廣,另一方面,村一級這一關鍵環節或受制于人才缺乏、或缺乏特色產品,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全市農村電商網絡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對全民創業帶來實質性的推動。
4.媒體宣傳往往以點概面。作為政府的喉舌,報紙、電臺、電視等傳統媒體,加上各類網絡媒體,對全民創業也有一定力度的宣傳,但有的以點概面,有的深度不夠,且顯得碎片化,無法滿足大眾創業的需求。
5.政府有關服務精度與力度不夠。如創業培訓,雖有5年培訓4萬多人的輝煌數字,但培訓質量和實效性不高,通過培訓走向創業的比例很低。再如發放創業小額貸款,每年平均5000萬元左右,但若以每個創業者貸款10萬元計算,每年貸款人數也在500人左右,這與全市120萬人口相比,能夠貸款的人數也遠遠不夠,且放貸并非沒有門檻,手續也并非宣傳的那么簡單;又如舉辦創業富民大賽,一方面舉辦頻率極低、另一方面,參賽人員層次較低、參賽項目科技含量不高,無法起到“淘金”的作用。
上述幾方面推進舉措,幾乎是各地通行的做法,模仿復制過程中往往只及一點不及其余且慢人一拍,因而錯失先機,收效不夠明顯。
二、推進創業的著力點分析
推進全民創業,必須著眼于創業的全過程,用“庖丁解牛”的方法,理順創業的脈絡,找準關鍵環節或節點,精準發力,方能奏效。
一般而言,創業流程包括這樣一些主要的環節:形成創業動機——找到項目(核心是技術)——籌集資金——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生產——市場營銷,伴隨始終的是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品牌建設等。
針對上述各個環節的調查結果表明,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依靠創業者自身的力量,創業有“十大難。”
1.創業動機的形成難。針對現有55歲以下的務工人員的問卷調查顯示,我市在外務工人員中,高達90.5%的外出務工人員表示近期無返鄉創業的打算;在本地務工的人員中,95.6%的人表示近期沒有自己創業的打算。分析其原因,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不是自己不想當老板,但創業風險實在太大,自己輸不起,如果失敗,則永無出頭之日,不如旱澇保收拿份相對固定的工資;不少人覺得,現在在企業打工工資待遇還可以,憑著踏實、本分的勞動,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不必去冒那個風險;超過半數的人認為自己不是做老板的料;不少的人表示,曾經有過創業的夢想,但想到創業的困難實在太多了,只能望而卻步。
2.項目(關鍵是技術)的獵獲難。針對“假如你要創業你覺得有哪些困難”的提問,95.8%的受訪者選擇“項目(技術)獲得”。分析其原因,這的確是創業的最大難點所在。現階段,傳統的項目早已超出飽和,缺乏技術含量的項目從來都不缺競爭者,不少人在傳統領域創業慘遭失敗,有的血本無歸甚至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每天都有人登記注冊,每天也都有企業店鋪倒閉關門。可以這樣講,“創業就是創新”早就成了定律。而對于絕大多數普通務工人員來講,創新項目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我們寄予很大希望的畢業大學生呢?用群眾的語言來說,有本事的不會回來,回來的沒本事。
3.資金籌措難。同樣針對“假如你要創業你覺得有哪些困難”的提問,55.2%的人同時選擇“資金籌措”。究其原因,現有務工人員中,勤勞節儉讓部分人手頭有一點積蓄,但面對孩子上學、買房、婚事等,一點積蓄本就顯得捉襟見肘,哪還有錢搞投資?稍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銀行從來都是“嫌貧愛富”的,你成功了,貸款送上門來,而創業初期急需貸款的時候,則門檻很多。加之創業伊始,效益未知,面對利息,恐懼心理使得人們不敢邁出這一步。
4.基礎設施建設難。針對上述同樣的問題,選擇“基礎設施建設”的幾乎和選擇“項目(技術)獲得”的一樣多。不少人認為這和“項目(技術)”一樣,自己也是一竅不通,而且有的問題如土地問題還受政策的控制,自己無法解決。
5.組織生產難。針對“假如你有了項目(技術),你認為創業過程中還有哪些困難”的提問,33.5%的人選擇“組織生產”。表示自己不懂生產管理,不會做老板。
6.市場營銷難。同樣針對“假如你有了項目(技術),你認為創業過程中還有哪些困難”的提問,高達90.7的人選擇“市場營銷”。這的確與項目(技術)的獲得一樣,屬于創業的又一主要難點。不少人既未接受過市場經濟理論的教育培訓,也從未真正涉足過市場,沒有做過生意,不懂得市場規律,不懂得市場開拓和維護。
7.企業管理難。5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從未經歷過企業管理,對能否搞好企業管理沒信心,單打獨斗還湊合,真的做大了,怎么管理還真沒想過。
8.文化建設難。高達98.2%的受訪者不懂企業文化,更談不上企業文化建設。
9.品牌創建難。高達99.3%的受訪者不懂什么是品牌,經過解釋后仍表示不知如何創建品牌。
10.人才獲得難。80.8%的受訪者認為,在創業的初始階段直至創業成功階段,要獲得真正的人才幫助自己創業,是根本不現實的,即使創業有了效益,在未曾形成規模之前,吸引人才也是十分困難。
創業者單憑自身的努力難以克服的問題所在,恰好是基層政府可以發力推動的著力點所在。
三、對策建議
基層政府承擔著改善就業、促進增收、發展地方經濟的多重職能,推進大眾創業乃是履行上述職能的題中應有之義。面對地區間激烈的競爭,只有棋高一著,才能快人一步,贏得先機。為此,我們建議,我市市鄉兩級政府在繼續完善并實施現有各類政策舉措的基礎上,進一步抓住創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精準發力,以決勝的決心、超常的手段,創新的舉措,謀求出奇制勝的效果。
1.試行黨員干部聯系幫帶創業制度
針對我市各類主體創業欲望不夠強,缺乏自信、怕冒風險、畏難恐懼等現狀,我們必須千方百計激發廣大市民的創業動機。創業動機的激發不是簡單的召開幾次動員大會或是簡單的媒體宣傳就能見效的,必須做經常、過細、反復的宣傳、動員、幫扶工作。為此,需要動員起全體黨員干部的力量,落實其在此一方面的職責,實行黨員干部結對聯系動員群眾創業制度。要像推進大走訪活動那樣,周密布局、科學分工,明確市級機關各部門以及各園區、鄉鎮及各級各類黨員干部聯系結對動員的任務、要求,做到動員創業工作覆蓋所有村居,每個家庭和每個適宜創業的個體。要注重排摸情況、分析問題、找準困難、落實措施、做好服務等關鍵環節,確保結對聯系動員工作取得實效。要重點做好留學歸國創業、科技人員創業、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創業、大學生創業等“新四軍”創業轉化工作,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堅定創業信心與決心。研究建立起對各級各類黨員干部此項工作的督促、檢查、考核、獎懲制度,確保此項工作的常態化,科學化,制度化。
2.變“招商引資”為“招技引創”
項目(技術)是創業的最大難點之一,各類創業主體單打獨闖往往很難奏效,這恰恰是基層政府可以發揮作用的理想環節也是關鍵的著力點。舉全市之力,解決這一問題不是難題。為此,必須動員全市上下,轉變思路,改革招商引資工作,提升招商引資的層次和品位,走“招技引創”的道路——通過主動出擊,迅速向科研高地進軍,與各類科研機構、高校等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源源不斷地招引吸納科技創新的成果來泰轉化、孵化、培大、培強,形成“品種齊全、口味各異”的“項目菜單”,讓各類創業主體自主選擇創業項目。通過持之以恒的“招技引創”,經過幾年的累積,必將為我市打造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后勁的優質項目和迅速成長的創業主體。
實現這一理想,必須集中全市的各方面力量,尤其是在市級層面,必須實行“科商聯動”——構建市科技局與市商務局、經信委、發改委等部門的緊密型聯動機制。各部門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科技局利用自身優勢,負責聯絡國內外科研機構,迅速建立、不斷豐富和更新“項目菜單”,為“招技引創”奠定基礎;商務局同時兼具招引科技項目和招商引資的職能,通過招商人員主動聯系引進科技成果,最重要的是把“菜”推向企業或各類投資機構、投資人;其他部門通力協作,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毋庸置疑,科商聯動招引項目,不但是推進全民創業的一項利民工程,也是我市經濟轉型升級、“彎道超越”的最佳途徑。為此,市、鎮(鄉)、園區都要為之做出努力——共同買單。要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把財政支持全民創業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主要地用于補貼創業主體項目(技術)的引進上。
3.搭建項目(技術)推介平臺
在科商聯動招引項目(技術)的基礎上,明確專門機構(建議市科技局成立內設機構),負責建立起覆蓋市、鎮(鄉、園區)、村的三級網絡推介平臺,將科商聯動匯集的創業項目(技術)集中公開發布、定期更新,并提供專業咨詢、推介服務,讓各類有創業意向的主體在平臺上自主選擇。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極大地提高創業者的信任度和自信心,消除以往對于大眾媒體虛假致富項目的疑慮,縮短投資創業的準備期,提高投資創業的效率。
4.運用生態理念整合創業資源
建議借鑒浙江省杭州市夢想小鎮的成功經驗,針對創業過程中資金、基礎設施、各類檢測設備、大型機械、人才等困難,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聚合銀行(或各類投融資機構)、眾創園區、孵化基地、各類檢測機構、各類研究機構、咨詢機構等生產性服務機構和人才,實現地理空間的匯聚,建成若干創業生態圈。充分發揮已經建成的各類眾創基地,并進一步合理規劃布局并建設更多的眾創基地,使其成為要素功能配套的若干創業生態圈,讓創業者來到其中,迅速健康地成長壯大。
5.創新政府服務。
建議借鑒廣東東莞和我省江陰等地的成功經驗,由政府購買服務,為各類創業主體提供免費的咨詢、培訓等服務。加強技術培訓、企業管理培訓、企業文化建設培訓、品牌創建知識與業務培訓等。加強產品質量與標準化建設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我們還建議,要集中并完善各類促進全民創業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匯編。要制作簡易宣傳讀本,廣泛發放,使創業主體充分了解并掌握政府促進全民創業的激勵政策;要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探索建立創業保險政策制度,最大限度減少創業失敗的后顧之憂。(作者單位為1.江蘇省中共泰興市委黨校;2.江蘇省泰興市張橋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