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參與市場競爭所遭遇的反補貼案例也越來越頻繁,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本文將針對反補貼措施的基本內容、理論依據和影響,以及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提出建議措施,從而學習他國經驗,改善國際貿易環境。
一、概況
所謂反補貼,是指一國政府或國際社會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或者為了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針對補貼行為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臨時措施、承諾征收反補貼稅。
而其中的補貼是指一國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機構向本國的生產者或者出口經營者提供的資金或財政上優惠措施,包括現金補貼或者其他政策優惠待遇,使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比未享受補貼的同類產品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而相關調查機構,只有在取得相關證據表明上述補貼行為對進口國相關產業已經或者即將造成嚴重威脅的時候,才可以向出口國征收反補貼稅。
在當今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卻保持持續增長,在不景氣和快速發展的對比下,中國在參與世界經濟競爭中不斷的遭遇反補貼措施,中國面臨的競爭也將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入世以來,頻繁遭遇反補貼措施,其中在2004年4月,加拿大對中國燒烤架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該案在世界范圍內首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先例。隨后,加拿大又對中國緊固件、復合木地板、銅制管件和無縫石油套管等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2006年11月,美國首次對中國出口銅版紙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這是美國第一次使用此類貿易保護措施對中國出口產品提起反補貼調查。反傾銷是美國慣用的貿易壁壘,如今美國又將反補貼與之捆綁,反補貼和反傾銷同時適用,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2007年6月27日,美國12家鋼管企業聯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遞交申訴書,要求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湖北省一家企業涉案。這是該省首次遭遇外國反補貼調查。而最新據商務部網站消息稱,華盛頓時間2017年11月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聚酯短纖(Fine Denier PolyesterStaple Fiber)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根據不利事實推定分別裁定兩家強制應訴企業補貼幅度為41.73%和47.64%,裁定其他中國企業補貼幅度為44.69%。
二、反補貼措施的特點
根據《補貼和反補貼協議》,補貼可以分為禁止性補貼、可申訴的補貼和不可申訴補貼,而針對上述補貼行為的反補貼措施具有如下特點:
(一)反補貼措施主要是針對出口國政府的。因為補貼是出口國政府為了鼓勵本國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而給予企業在稅收或者現金的補貼。因此,一旦進口國實施反補貼措施,為了應對,必然會引起出口國內部的對外或者本國的經濟政策。
(二)反補貼措施涉及領域一般比較廣,持續時間久。首先針對補貼的形式,反補貼可能會涉及到稅收、國內出口信貸等,尤其是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兩免三減半”項目。而從反補貼調查范圍來看,調查范圍可能擴展到接受政府補貼對象的下游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鏈,影響更大。另外,出口國政府為了應對反補貼措施的調查,通常需要逐步調整國內現行的對外貿易和國內產業政策,而這種調整可能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本國的政治、經濟、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運行產生巨大影響。
三、中國經常遭遇反補貼的原因分析
(一)國內補貼政策本身的不完善
在中國入世的時候,曾經對WTO做出承諾,遵守WTO透明度原則,對中國的補貼政策做了相應的整理、清除和對外公布,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執行過程中,中國的補貼政策和當初的承諾并不是完全相符,比如國內的產業優惠政策依然有所保留,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費以及其他管理費用優惠、地區優惠、稅收優惠、技術改造費用優惠和中小型企業優惠等其他形式的優惠。我國國內的各類優惠補貼政策種類和名目多樣,但是卻又根本沒有按照WTO的規則要求進行事前審查,這就為外方提供了把柄。結果就是,政府的上萬元人民幣的貼補,最終導致企業損失上千萬美元,得不償失。
(二)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改革開放初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就業和吃飯問題,而能夠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發展輕紡工業和電子工業,這些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低附加值,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大量吸收廉價勞動力,既解決了社會問題,又可以降低成本,也就形成了我國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近年來國際經濟很不景氣,大量人員失業,而各進口國政府和相關組織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本國就業秩序,對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采取措施實施限制措施,而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掀起反補貼調查。
(三)出口地理方向過于單一和集中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儼然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市場上的貿易大國,但是數量眾多的出口產品卻只是集中在歐洲、美洲等傳統發達國家市場,尤其是當一些季節性的產品,比如服裝和鞋子一窩蜂的進入某個市場時,就會引起當地的警覺并進而采取保護措施。雖然近年來開辟了一些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新的市場,但是由于運輸、購買力等問題,一直不是特別理想,所占出口比重仍然較低,而我國通過直接或者間接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商品卻占到了65%左右,對美國市場依賴過度,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必然會受其制約。
四、應對措施
(一)官方手段
官方以政府為主,應該著重加強立法建設,改善當前我國出口相關立法不健全、法律層次過低的現象。相關部門應該深入研究世界貿易組織的關于反補貼和反傾銷的立法規則,做到應訴時能夠有法可依。另外,國家還應加強相關的預警機制建設,提高應訴處理的反應速度和專業程度,同時,還要培養專業的人才,以至于在應訴時避免出現被動的局面。
(二)民間方面
民間主要發動各企業和各行業,一是要加強團結,不要單打獨斗,共享信息和資源,同時,還有要加強企業和行業規范的建設,加強相關國際貿易法律規則的學習和宣傳,增強國際法意識,主動學習進口國的法律法規,了解當地的政策變動。最重要的是提高產品質量,做到以質取勝,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價格優勢,避免遭遇反補貼和反傾銷的案例。
(三)國內補貼要合理適度
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補貼總是難免的,但是補貼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出口,而不是一味的保護從而進行惡性價格競爭,因此要注意補貼的種類和程度。對于禁止性補貼一定要堅決廢除,注意可申訴補貼的范圍,同時增加不可申訴補貼的種類和范圍。但總的原則是,在WTO的基礎上,改變以往經常遭遇反補貼的補貼政策,推出新的補貼措施,同時注意嚴謹性,嚴防漏洞百出。
(四)調整貿易地理方向和產品結構
改變以往以美國和歐洲作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狹窄渠道,打通進入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渠道,尋找合適的替代國,當然,替代國的選擇要盡可能的和我國水平相當,防止再次出現新的被動局面。另外,在出口產品的種類上,要盡快開發生產和出口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改變產品的出口結構,提高產品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遭遇各種貿易摩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要放平心態,一方面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同時還要加強學習,學習法律知識,提高產品質量,改變競爭手段,貿易摩擦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做的是增加知識自主權的開發,爭取在國際市場競爭再創佳績。(作者單位為云南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