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國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經濟體制改革,不同時期,我國經濟體制管理的目標方向是有所差異的,隨著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原有經濟管體制的管理力度有所漸弱,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文章因此對新時期國有經濟管理體制進行了探討,首先總結了當前我國國有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的幾點改進建議。
一、我國最新國有經濟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產權主體界定模糊
當前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嚴重,長期以來國有資產效益都呈現下降趨勢,這與我國經濟體制有有莫大聯系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主張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國有資產的所有人是全國人民,也就是人人有國有資產主權。對于權力的真正持有者則為政府,但具體這個產權在哪個部門,有哪個部門行使權利和承擔責任卻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國有資產流失這真是因為這種產權問責的模糊造成的,一旦國有資產虧損,想要問責卻追究無門,然而一旦盈利,任何職能部門卻又都將行使產權所有者代表的權力來分一杯羹。因此可以說,國有產權界定的模糊是導致國有資產效益下降的根源。
(二)監督疲軟
監督疲軟是當前我國國有經濟發展遲緩和違法腐敗問題難以解決的主因。一方面我國國有經濟體制中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簡單而表面的內部監督實際上形同虛設,即便一些國有企業建立了監督政策,單在實際實施中卻依然漏洞百出,使貪污腐敗分子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我國國有經濟的監督手段十分狹隘,監事會的監督流程粗陋而缺乏力度,對于有備而來的腐敗分子跟們毫無震懾力可言。
(三)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漏洞多
國有企業的效益卻往往不及民營企業,這與國有企業生產管理經營各環節中存在的缺陷有關。首先我國國有企業責任約束不夠,其高層管理者由于需負責任較小,在經營管理中玩忽職守的情況時有發生,在這種領導班子的影響下,企業職工也大多得過且過,在工作崗位上被動作業,沒有工作激情,也就難以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企業職能部門三權分化,人事財政權利職能被分割開來,給企業管理造成難度。加之國有企業占領者較多的社會資源,因此貿易經營中既不充分調查市場又不精神計算風險,使起來虧損家具。
二、新時期國有經濟管理體制的構建措施
國有經濟長期不參與市場的自然競爭逐漸失去活力,占用社會資源卻不斷造成經濟流失,這無疑使社會資源配置失效,尋返往復,國有資產流失情況難以控制。特別是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更迭,國有企業必須依靠新的管理機制才能遏制腐敗問題的產生。構建國有經濟體制的措施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一)針對政府開展國有經濟體制改革
由于國有經濟資本的具體確權和確責尚不清晰,政府相關部門都會成為國有資產的受益人和分割者,因此,要遏制國有經濟流失首先要對政府部門進行確權,從制度上確定國有經濟資產的產權的代理部門,只有確權的部門能夠調度國有資產,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支出。此外,一旦對政府代理部門進行了清晰確權,那么相應的該部門也應該承擔相關責任,當國有資產出現流失或者腐敗等問題,首先要向該部門問責。成立有效的監督部門,定期對相關企業和正度職能部門進行審查,特別是財務審核,必須嚴格對待,杜絕貪污和挪用。
(二)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國有經濟問題
地方經濟的處理和支配往往是由當地財政和職能部門就地處理,中央要加強對地方國有經濟的管理需要采取合理的政策與具有差異性的手段。支配地方國有經濟資產需要考量當地世紀經濟發展情況,不能任意調用。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國國有經濟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國有經濟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頗具敏感性的問題,在對國有經濟的管理體制進行調整的過程中,中央有關部門也可以在允許各地方政府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入手,對國有經濟的新型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地方政府長期與當地國有企業部門接觸,當地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也更加融洽,辦理相關業務也更加便捷,因此,中央難以替代地方政府直接約束地方國有經濟資本的調度。因此,重要政府在對我國國有經濟管理體制的總體框架進行強化的同時對地方經濟的管控需要通過更柔性的管理策略展開調度,以協調中央對地方國有經濟的遠程操作。
三、結語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保持著一定的活力,不同時期的經濟體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無論經濟體制的側重重點如何變化,國有資產不能成為不法分子謀取私利的途徑這一點是不變的,要提高國有資產效益這一點是不變的。無論哪一時期的經濟體制都將杜絕腐敗和提高生產效益都將是其主要解決問題。我國經濟體從一開始聚焦管企業到后來聚焦管資產歸根究底是要從生產、管理、運營等方面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的效益,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形式多樣化,國有企業只有經歷自然市場的優勝劣汰,才能迸發出更強的生命力,創造更高效益。(作者單位為北華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