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構建企業與高校共建理念下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現以筆者所負責的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為分析對象進行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期將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建設成:定位于為服務行業輸送具有較強專業操作技能、熟悉服務行業運營特點的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一、教學方法
全面實施基于教練技術的交互式教學方法,實現一課多練,一課多學的教學效果。為了保證實踐與理論教學的效果,我們嘗試在一些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引入教練技術,從而起到在一個課堂中“一課多練”,實現多層次教學目標的效果。該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第一,課程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是留個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極大程度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學以專題展開,以學生團隊合作完成教學要求為主要形式,故,學生除了在課堂中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還能通過大量的團隊合作實現溝通人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等能力的培養。
二、校企合作
形成企業+學院“雙主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通過定期的企業調研提供的信息,明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職業群,并分析職業群對人才的勝任力要求,提煉出勝任力特征模型,從而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并據此構建以“勝任力要求”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及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為了讓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實施能真正符合企業要求,要大量引進行業人士來為學生授課,具體授課形式可以是遠程教學、專題講座、企業教練、行業導師等形式。再次,引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課程模式,讓學生在企業項目牽引下,完成課程學習,并接受企業對其學習效果的評價,學院則據此認定學生是否取得相應的學分。同時,企業可以參與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以企業對學生成績的認定來確定學生的學分獲取。最后,通過企業項目課程化或者課程項目化的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塊設計,把企業實際工作需求轉化為項目,引入課堂,企業導師和教師共同帶領學生完成項目設計與實施,共同培養學生。
三、師資隊伍建設
(一)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把人才引進作為重點,嚴格把好“質量關”,建立能進能出、相對穩定的核心層和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用人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強化產教融合基地建設,在外校、行業、企業等部門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相當理論水平的人員擔任教師。同時通過有關途徑充實專任師資隊伍,構建一支高水平的兼有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師雙能型”的兼職教師隊伍。
(二)做好教師轉型升級。挖掘學校現有的師資隊伍資源,篩選并培養專業課程教學所需要的師資隊伍,逐步實現現有師資的轉型。市場營銷專門培養教師數據分析和營銷策劃能力,人力資源管理專門培養教師人才測評、人才培訓能力,工程造價專門培養計量計價與招投標能力。實施教師融入企業計劃,現有教師每年安排30%參加校企合作項目、掛職鍛煉、產教融合基地服務等,到2020年,現有專職教師和實驗教師100%具備累計1年以上服務企業(行業)經驗,雙師雙能型教師達到50%以上。
重視教師培養,落實導師制,選拔師德高尚、教學和科研成績顯著的高職稱老師擔任青年教師的導師,以老帶新,從教學科研等方面進行全面具體指導,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并鼓勵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提高學歷層次。同時,還需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促進產學研結合,鼓勵教師將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實施現有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到2020年,現有專職教師和實驗教師90%拿到碩士及以上學位。
四、實踐教學能力
首先,加強服務行業研究實驗室建設,以工商系現有旅游酒店行業數據中心為依托,整合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成都市旅游局(行業協會)、西部旅游人才培訓中心等相關資源,構建旅游行業大數據研究中心,開展行業發展動態研究,定期形成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動態報告,為地方經濟行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為專業建設內容調整提供依據;其次,重點發展人才測評、人員培訓等特色項目研究實驗室,為相關企事業單位展開人力資源方面的咨詢與決策服務;第三,大力開展校企合作的專業實驗實訓,圍繞課程要求、企業需求,以校企合作方式合作建設。重視特色化,加強信息化與團隊建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投資力度,更新和補充教學儀器設備。
五、專業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構建校企合作的互補的專業建設評價系統。首先,要構建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學生質量等維度的專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其次引進企業定期對專業建設情況進行評價,例如:通過人才測評工具,動態跟蹤學生四年的行為變化來驗證培養質量,也可以通過優化學生實習鑒定評價表來驗證學生質量情況;最后,企業評價結果要真正反饋在培養模式的調整與教學過程優化的實施中。(作者單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