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本科高校的轉型改革,對于應用性較強的會計專業來說,如何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在教育模式轉型背景下的實踐能力非常的重要。本文通過了解會計專業現階段的培養模式,分析出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在教育模式轉型背景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在教育模式轉型背景下的措施。
一、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分析
會計學專業屬于工商管理的學科,它的應用性比較強,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知識為基礎,會計學專業是以企業會計為主要內容,同時還有關于計算機與財務管理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會計學專業更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運用,提倡啟發式與案例進行教學,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讓他們在實踐的操作中更加順利,同時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培養學生處理會計業務的能力,并且要積極開展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對人才進行培養,按照社會的需要進行不同層次的培養。當通過制定不同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然后根據不同的能力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學以致用。
二、會計專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和理念比較落后
當前還有很多高校在對會計專業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是沒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實踐教學的模式比較單一,在校內進行實踐訓練的時候,學生通過學校的實驗室,大多數學校的條件非常的受限制,資源不是特別地豐富,學生訓練時所接觸的經濟業務類型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在進行訓練的時候仿真程度并不是很高,最終會使得學生在實際的業務中不熟練。
(二)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整個會計學教學體系中,從課程的設置和課時的安排就知道學校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比如“統計學基礎”和“管理會計”等,沒有重視實踐部分的教學,很多學校盡管開設了一些實訓課程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我國大多數學校由于條件的限制,這個實訓課都形同虛設,沒有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另一方面,學校還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知識理論基礎,但是在職場上道德品質的好壞比理論知識更為重要,例如很少學校會開設心理健康類似的課程,因此許多高校會計專業培養模式下沒有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課程體系,并不能完全體現出應用型教育的技能性和實踐性。
(三)師資力量不夠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目前我國許多大學老師自身專業性不強,對專業知識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缺乏實踐的經驗,加上在學校教學任務繁重,沒有進行實踐培訓,有些老師沒有認真備課,可能還會導致上課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對知識進行傳授,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效果。
三、解決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更新教學理念,明確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會計專業屬于應用型較強的專業,它是以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社會和教育背景為基礎的,在對“財經類高校”定位的基礎上,重點建設“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和結合的技術與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只注重于書本上理論知識的教學,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不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更強,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體系設置合理化
明確好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根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以提高學生會計專業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不斷地增加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學校應該建立專門的實踐性教學研究室,主要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同時要不斷完善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標準,在另一方面,學校還可以和校企合作,讓學生有一個社會實習的平臺。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課程教學的師資應該多元化,不同的教師對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在對教師進行招聘的時候,要提高招聘的門檻,對教師專業性的考察要更加的嚴格。定期地安排教師進行培訓,向有經驗的高校教師不斷地學習,同時學校也可以聘請校外企業有非常豐富經驗的老師,不斷改善師資的結構,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而且要加強對教師時間操作能力的培養,讓教師能夠對理論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提高專業水平,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更加地生動形象,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理解。
四、結語
在教育模式轉型背景下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正確對待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模式中出現的問題,讓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道德素養更高,這樣對于學生立足于社會有非常大的幫助。(作者單位為湘西自治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