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享有創作權公民的權益、全體公民的創作欲望,以保證文學藝術等領域的活力。而由于其本身界定的難度和模糊的界限劃分,導致公民在訴求法律援助時往往無法得其所愿,甚而因其成功的難度和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放棄尋求法律援助,進而致使公民相關權益得不到保護,打擊其創作熱情。本文主要指出現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一、著作權的特殊性
(一)智力成果存在形式的無形性
著作權所保護的內容是創作作品的內在獨創性,亦即保護作者的獨創性創造。而這二者由于不具有實體,故較其他實體產品更難保護。首先,著作權本身與其承載主體是相分離的,對于承載主體的轉讓并不等同于著作權的轉讓;因而同一著作權主體可以承載于多個實體進行傳播,這極大地擴大了著作權對象流轉的范圍和速度。其次,由于著作權存在無形所帶來的其對象利用方式的特殊性,如廣播、上演和發行等,導致對著作權的保護不能僅限于物質層面的或是對物質載體的保護,應推廣至其傳播與內在的精神性實質內容。
(二)多種藝術形式的混合
著作權主體往往是多種藝術形式混合而成。如歌劇作品,其中既包含音樂作品,也有臺本這樣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存在著。這在為欣賞者帶來多重享受的同時,也為作品的保護帶來了難度。多種藝術形式的混合下,其作品內容必然繁雜,多種藝術形式交織又會形成新的著作權保護主體。
(三)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而非內容
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是作品的表達形式而并非作品的內容、思想。我們保護作者權利并不是為了使作者成為版權的壟斷者,而是通過讓作者成為一段時間內享受有限權利而激發大眾創作的激情與活力,同時也為了給予后人更多可借鑒的東西,讓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但表達與思想往往不能簡單的一分為二。
二、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著作權法保護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著作權法本身實際上是比較完善的。然而由于其產生過程,并不是很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代背景下,基本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知識產權制度法律。由于并沒有經歷正常的由需求催發立法的過程,執法者和權利人對于法律的理解并不深刻。其次,法律本身隨著社會的變化,科技的發展,之前聞所未聞的互聯網、云計算等等的出現,我國著作權法需要修改和完善。如對著作權具體的闡釋,將其分為十余個小項,而其劃分界限又不是很明顯,對于交叉重疊的部分缺乏合理解釋;對于不同類型作品的著作權也有著不同的解釋方式。又如對于侵權者的處罰力度和被侵權者的補償力度明顯不足,一方面導致犯罪成本極低,是部分人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導致往往維權費用甚至高于維權所得,使受害者放棄維權。
(二)民眾對于著作權認識并不深刻
著作權作為私權的一種,在權利人不主張權利的情況下,司法部門是不能有任何實際行動的。而由于著作權法較為繁復和缺乏宣傳教育,大多數民眾對它缺乏認識,導致民眾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也不知道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也就造成了我國目前較為混亂的著作權管理狀況。
(三)著作權本身特點帶來的問題在網絡時代的突出表現
首先,不似其他實體對象僅能同時有一個存在,著作權可以有多個載體共存。作品易于復制和傳播的特點大大降低了侵權難度和成本,相應的也提高了保護難度。而在網絡時代,信息交互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匿名化的特點;曾經盜版文學作品還需要進行印刷,音樂歌劇盜版更是聞所未聞,而如今僅僅需要一臺連接了互聯網的電腦再敲擊鍵盤鼠標,就可以將盜版產品上傳,供所有人下載使用。這種情況無疑會極大損害作者權益,打擊其創作熱情,破壞市場秩序。
三、著作權法實操化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規定
1.合理引用方式。首先,應明確規定合理引用僅包括非營利目的行為。如《著作權法》第22條第10項規定,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是合理的,但并沒有明確指出僅出于非營利目的的文化活動才是合理引用。其次,《著作權法》第22條第11項規定,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的,屬于合理使用。該法本意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但不應以直接取消著作權人獲得報酬的權利,可以由國家補貼等方式間接向著作權人支付翻譯使用漢語言文字作品的報酬。除此之外,對于在公共場所播放影視作品、音樂作品或電臺節目是否構成侵權也應分情況討論。對播放內容進行單獨收費明顯是侵權行為;而商場播放音樂、酒吧投影比賽直播這一類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則無明確規定。
2.提高處罰力度,降低維權成本。在付出了少則數千多可達數萬的維權費用后,卻發現所獲得的賠償竟比維權費用還少。首先,若原告方勝訴,應當由被告方承擔相關訴訟的所有費用;其次,被告方應當承擔的賠償既應以侵權所得為標準,但也應考慮到對被侵權者的傷害——既包括精神方面損害如名譽損害,也應包含實際的經濟損失。而若將賠償標準嚴格限制在五十萬元以下就顯得有些不合理了。除此之外,對于侵權所得利潤的多少不應簡單地以營業額減去成本為標準,在這之外侵權者所獲得的收益也應考慮到;如這帶來的知名度或社會影響力、社會形象,從而給侵權者帶來潛在的獲利機會。這時若以單純的已獲得的經濟收益為標準不但不能達成懲戒侵權人的目的甚至使侵權人從中獲利。這從根本上違反了“任何人不得因其違法行為而獲利的原則”。如若不能使侵權者受到嚴懲,不能使被侵權者獲得補償,則勢必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好作品無人問津,抄襲產品大行其道。
(二)獨立鑒定程序
由于著作權侵權的案件在審理中主要是由法官根據“接觸+相似”的原則和具體案情判決,故作品侵權的司法鑒定結果主要是在判斷賠償標準的時候作為參考依據。目前作品侵權鑒定是交由具有知識產權鑒定資質的機構進行的,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鑒定結果的公平性,但為了提高其在案件審理中的力度,可嘗試將其納入統一體系進行管理,并由法院移交鑒定材料使案件利益相關者不得與鑒定機構接觸。
(三)加強社會宣傳
著作權保護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權利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被侵犯或是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在倡導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前提下,這無疑是一塊絆腳石,阻擋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既為了每個公民能更好的享受自己的權利,也為了給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加強著作權方面的社會宣傳勢在必行。政府應當讓百姓知道自己創作的心血在哪些方面受到保護,而當它們被侵害時又當如何捍衛。
(四)提高鑒定技術
在判斷為已有接觸的情況下,著作權侵權鑒定不應僅是作品相似性的機械性對比,還應能發現其內在邏輯等深層次內容的相似性。而如何區分這一內容是屬于作品的表達還是思想則需要在類型作品領域內較強的專業技能水平。因此,可針對個人在某方面的專業素養開具資格證明,僅有持有證明者才可從事鑒定工作。在提高鑒定人員技能水平之外,還應完善鑒定流程,由多名鑒定人員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分別出具鑒定意見,若分歧較大則移交具備更高鑒定水平的下一組人員重新鑒定。(作者單位為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