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內部審計范圍不斷拓展,質量不斷提升,內部審計已不局限于簡單的財務收支審計,更多類型的審計不斷呈現,內部審計從監督職能逐步轉向服務職能。近年來,預算審計、績效審計、、內控審計不斷得到重視,相關實踐和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化。審計形式的多樣性源于審計需求的多樣化,行政事業單位在運轉的過程中出現的卡點和弊病,多源于管理上的冗雜,效益的低下,績效評價落實不夠等。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現狀
內部審計職能逐步從監督到咨詢服務轉變,為領導者進行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而內部控制管理相對薄弱,內控的弊病和缺陷缺乏實踐研究,績效審計無技術和理論支持,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難以把握和衡量,績效比對缺乏同業數據,績效審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不實。績效評價結果有些單位雖納入人事考核和年終評比,但由于部門業務差異大,考核標準難以統一,加上行政體制的某些限制,績效審計結果并未觸發相關部門去提升效益,常態化績效審計并未形成。
二、強化預算審計
(一)預算收支的真實性。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是否真實是確保下年預算準確性的前提,需審計是否存在夸大支出,造成財務預算虛增;是否隱瞞不合理收入,造成以收抵支;是否存在收入混庫,預撥經費不算支出等情況。
(二)預算收支的完整性。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收支的完整性就是要求全部收支真實完整入賬,杜絕“小金庫”,主要審計單位收支是否完整性,收入是否全部入預算,包含財政補助收入、全部非稅收入等;所有支出全部納入預算,做到發展有計劃,避免臨時虛增項目;是否存在坐支,收支不入賬等現象。
(三)預算方案的準確性。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方案的準確性就是要求預算方案細化,避免在預算大類下私自調整資金用途,主要審計是否制定詳細的預算方案,進行預算細化,預算是否到項目,而非到大類;審計“其它支出”比重是否很大。保證預算方案的準確、細化,確保從源頭上防范腐敗、降低財務不規范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預算程序的規范性。程序規范性就是要求嚴格按照《預算法》執行,確保預算調整和資金用途改變有程序、有備案。審計預算調整是否嚴格走程序;預算信息是否公開;審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使用是否規范;結余資金使用支出是否按要求進行。
三、內部控制審計出實效
(一)進行內控制度測試。抽測風險領域、重點領域為審計對象,進行內控測試。審計不相容崗位是否分離牽制。審計內控點上的授權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授權是否有監控。審計內控制度建設情況,監控機構是否積極有效,內控設計上風險點是否突出等。
(二)合理制定內控評價標準。根據“目標——風險——控制”思路進行內控審計。根據單位可承受風險級別、事件的可變通性、同行業內控標準等因素來制定內控評價標準。單位可承受的風險越大,對內控標準要求越低,承受風險越小,對內控標準要求越高。事件的可變通性越差,代表該項不可替代性越小,也就承擔的風險越大,適應的標準也就越嚴格。單位還可根據同地區、同行業內控標準制定本單位內控標準,風險可接受性受地域影響、行業影響。
(三)督促落實內控整改。內控審計能否落實到實處,起到提高單位效益的目的,整改是關鍵。審計整改落實離不開審計地位的樹立和領導的重視,離不開審計人員跟蹤審計,以及對相關部門和個人的追責問責。
四、風險審計是重要補充
(一)進行單位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風險可行性評估方案,對短期風險進行識別,對長期風險進行預測。傳統的內部審計模式雖然也關注某些業務流程及其相關控制,但是很少關注整體風險,我們可通過內部控制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發現控制薄弱的節點,即是風險點,列明風險點清單,對各個風險點可能性進行評分,再對風險點的影響程度評分,最后概算出單位重要風險點和風險大小。
(二)提升內部審計技術方法,靈活運用審計心理學。運用心理學進行觀察,尋找線索,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平常心,不帶情緒審計問題,不帶傾向性看待問題,遇到事情堅定立場,合理而平衡的構建思維,再進行標準化的呈現問題。
(三)加強合同風險審計。合同對應著相關的法律責任。 審計合同條款的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重點審計合同中關于雙方責任界定的方式、資金付款條件、糾紛解決的方式及合同生效條件等。對單位出具的合同都進行法律審查,建立合同臺賬,進行合同跟蹤,尤其是跟蹤合同中的時間卡點,建立合同檔案管理。
(四)建立風險數據庫。通過對單位所處宏觀與微觀環境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對所面臨的風險程度進行鑒別、評價和衡量, 建立單位內部風險數據庫系統,方便在日后進行流程設計和內部審計時作為重點和參照。同時由于風險類別不同,對不同風險適應定性或定量分析和記錄的方法也不同。再次建立數據庫后還要建立詳實動態的風險評價標準,根據重要性水平和內外環境的變化等因素,不斷更新風險級別。(作者單位為長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