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從必要性和效果兩方面對在高校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其中第一大點分別從教學主體、教學質量、培養復合型人才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而第二大點分析的則是在高校歷史教學中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效果。
所謂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指一種以學生及其探究式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研究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包含了創新性教學和研究型學習兩方面的內容,體現了指導與自主、規定與開發、統一與多樣、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等多種教學指導思想。而高效果歷史教學又肩負著培養高校生國民意識、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教育等多個重要的任務。
一、高校歷史教學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教學主體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居于中心地位,負責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負責接受知識,具有較強的灌輸性、強制性,其教學方式是非主體參與式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大多是單向的,雙向交流比較少見。長期下去,學生就無法培養出較好的發散、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另外高校歷史學科所要學27776bd638103129b804564bdd8972e648c5405e4fa6afa1ad391a98f43e44ac習的知識較多,僅憑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學生是無法掌握全部知識的。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自己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的需求也比較大。
(二)教學質量
高校歷史教學不僅是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給學生對歷史進行探索的興趣和方法。但是傳統的高校歷史教學模式比較注重對于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主要目的都是傳授知識。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雖然能夠獲得比較系統全面的知識,卻不能學習致用。縱使部分學生有對歷史進行研究探索的興趣和行動,也會因為能力、思維和教師必要指導的缺乏而逐漸放棄。
(三)培養復合型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在逐漸轉變成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而傳統的教育模式所培養的卻是具有歷史知識的人才,而非全面發展、擁有多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同時,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研究型教學無疑很符合要求。
二、高校歷史教學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效果
(一)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校歷史教學在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以探究為綱,師生共同學習、思考去、問題為具體措施,起到了訓練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學習、思考的能力和學生創新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探究者,對于所要學習的知識都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和實際確立,教師也由主體地位退卻,變成了學生的指導者。這一教學模式也很好地滿足了高校歷史學科功能和包含的知識都具有的較強的社會化特性對具有獨立、自主、自由人格的學習主體的要求。
(二)提高了高校歷史教學質量
研究型教學模式注重學生以探索的方式學習,具體操作中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使用了問題引導、知識構建、課題探究以及設計問題情境等教學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索活動程度,還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起到了訓練作用,更重要地是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培養起學生的探索意識。而且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所學習的課程和歷史知識的安排也跟傳統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其將不同的歷史知識按照一定的規范集中起來進行研究學習,并且也為學生介紹了相關的學術動態。這樣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就會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學術視野也得到了擴展。
(三)培養了復合型人才
研究型教學模式遵循了當代教育的一般發展規律,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教師以傳授知識為基礎,創設一種與史學研究相近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運用,獨立自主地去發現、確定并解決歷史問題,同時在此過程中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辨別相關資料,并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發展了科學精神,其學習能力、檢索處理信息的能力、電腦的操作能力、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創新能力意識等多個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同時由于在這一過程中確保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學生的人格也得到了健全的發展。
三、結語
當前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高校歷史教學培養人才的目標。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學質量也就不高,高校歷史教學也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而遵循當代教育一般發展規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恰好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高校應當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在歷史教學中,以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作者單位為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