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的當下,工程造價專業如何培養學生識圖與算量,同時關注實用性和行業要求,將“專業”轉變成“成果”,成為課程改革的熱點。此研究以工程造價專業《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例,探索了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前提,以項目制為中心,運用項目化教學的方法,并力求通過實踐總結,為工程造價專業轉型課程改革提供良好的范例。
“互聯網+”模式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且不僅僅是表面上看到的用到的,而是從思維模式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因此現代高職教育應充分打破教育邊界,與行業企業進行對接和并軌。
回顧“互聯網+”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逐漸催生出包括“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和接受程度也是越來越高。工程造價專業是上世紀90年代進入高職院校教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發揮互聯網技術在工程造價專業課程建設中的優勢,實現線上學習平臺的搭建,對工程造價專業相關課程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對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的影響
(一)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核心,以課堂為主要教學場地,學生顯然是居于被動的角色中。然后,在“互聯網+”的模式下,由于網絡技術的特點,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了解更多的知識,因此課堂就不再是唯一的教學場所?,F代學生本身就是在互聯網時代出生、生長,因此他們較以往學生相比,利用互聯網的能力要更強、自覺度也更高。顯然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沒有辦法持續下去的。
(二) 對學習方法的影響
“互聯網+”為學生帶來新的學習模式,并以其自身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相較以往種類更加豐富的學習素材與資源,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為例,學生在識圖算量方面,可以自覺的利用互聯網技術,查閱建筑工程結構,對于一些施工工藝、施工技術等,通過互聯網也能夠找到直觀立體的自戀,對各分部分項工程工程量的計算方法也有深刻的體會。
二、“互聯網+”下工程Peo+OX/mUZ+sse3JNmoVEg==造價專業課程改革的策略
(一) 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從思想上,教師要積極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新教學平臺,充分利用起慕課、微課、云班課等線上學習平臺。以我校工程造價專業為例,采用云班課程對學生的出勤情況、線下學生的作業批閱等都有極大的幫助,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不僅僅只有課堂上的互動。通過慕課可以聘請一些在企業工作并有較多工作經驗的人員傳授較前沿、熱門的知識或者方法,比如施工工藝、建筑材料等等,拉進學生與企業間的距離,盡早適應企業文化。另外,教師也要積極開發線上學習平臺,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來開設造價專欄,每天為學生推送一些好的造價學習資源,讓教師從被動接受“互聯網+”向主動應用者的角色轉變。教師可以通過慕課搭建教學思路,即將課堂內容與慕課進行有機結合,以教材為基礎,以慕課為教學內容外延的平臺,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通過構建課程體系,搭建內容豐富多樣,使用快速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能夠更好地順應“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改變。
(二) 積極調整學習方法
傳統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接受教材、課堂知識,對于《建筑工程計量計價》這門課程的學習來說,它要求學生不但要有三維空間思維,也要對工程量計算規則、定額等內容熟悉,如果只是依附于教材、PPT,在有限的學時KaFX8mpeK5HI27ySw/CizA==內,是沒有辦法系統掌握工程量定額計價和工程量清單計價的計算方法的。但“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素材,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選擇、接受不同渠道的知識輸入,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逐漸強化相應知識點的認識。這就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發起挑戰,不在受到教材的局限,向社交網站、網絡平臺主動出擊。同時,“互聯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共享,因此學生可以轉變以往“單打獨斗”的學習模式,而是積極開展討論,建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互助式學習,共享學習資源與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在《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這門課程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按照教學計劃,會給到學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圖紙要求學生們進行工程量的計算,通過分組學習,學生間可以互相討論并各自計算報價,課堂的氣氛也比較活躍。此外,學生可以主動在網絡上與教師進行溝通,打破以往的只能借助于現實課堂的師生交流,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什么疑惑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及時向教師提出疑問,得到教師或其他同學的解答,這樣能夠加快問題解答的效率,對學生的學習也十分有利。
三、結語
通過互聯網+背景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重新了解學習互聯網優勢,培養教師、學生“信息素養”以及學習“數字資源”的獲取,補充現行教學中缺乏的的資源,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完善教學體系與課程內容,優化實訓教學方法與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課程開發,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課程價值觀。(作者單位為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