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項目融資方式在大型項目建設領域越來越受到青睞,通過民間資本的介入不僅解決了大型項目建設的資金短缺問題,更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項目的效率。“一帶一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其項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運用PPP模式有利于廣納各路資金,吸納民營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長處,合理分配項目建設的風險,加快“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和有效運營。
PPP模式自從問世以來,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政府的密切關注。相對于傳統由公共部門完成大型項目的模式,PPP模式的優勢就是在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大型項目的建設。吸引各領域資本進入“一帶一路”項目的運作,有利于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水平。
一、PPP模式的定義與分類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 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隨著私有化程度的提高,項目所需的投資量也逐漸增加。在已有基礎的設施和項目上進行發展的PPP模式往往投入資本的量較小,而需要重新建設的設施和項目則需要較多的資本。如果從投入資本量大小的標準來劃分PPP模式的發展,我們可以將PPP模式歸為投入資本量小的模式:MC、O&M、TOT、ROT;投入資本量大的模式:BOT、BOOT、BOO。不同的PPP模式適合去發展不同類型的“一帶一路”項目,按照上面的的基礎標準,我們可以將PPP模式適用的“一帶一路”項目作以下歸類:
投資量較小的模式(MC、O&M、TOT、ROT)適合發展的項目:(1)民生項目的建設,例如污水處理、發電廠建設(2)文化項目的建設,例如中國新聞出版業的“絲路書香”工程。
投資量較大的模式(BOT、BOOT、BOO)適合發展的項目:(1)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例如建設港口、機場、鐵路建設。(2)自貿區、工業園區的建設。
二、PPP模式運用到“一帶一路”項目的構想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PPP項目模式運作中,利益主體包括我國企業、國外政府、PPP合作平臺,金融機構、個人資本、運營機構等。BOOT通常涉及到最多的利益主體,因此以PPP模式中最為復雜的BOOT為例,構想BOOT模式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運作機制。
我國企業與國外政府成立PPP合作平臺,平臺從國外政府獲得建設和經營項目的特許權,負責項目從融資、設計、建設和運營直至項目最后的移交等全過程的運作。通常這類型項目需要的資金很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項目的順利完成。平臺的融資渠道可以多樣化,也可以將“一帶一路”項目設計成金融產品交給金融機構發行從而吸收個人資本。我國企業擁有按照國外政府要求建設好的基礎設施使用權,收益權以及國外政府給予的特殊補貼。在特許經營期到期后,平臺將其所有權交還給國外政府。
三、PPP模式促進“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配套措施
(一)PPP模式促進“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法律法規完善
當前財政部和發改委都制訂和完善了相應的法律法規,鼓勵支持政府私人合作模式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有關于民間資本在海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法規仍然是空白。PPP模式的發展需要在明確法律規定下才能健康正常發展,這既符合我國依法治國的社會建設主題,也有利于保障海外PPP參與各方的利益,充分吸引民間資本通過市場流向“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
(二)成立相應的PPP項目管理部門
在英國,政府商務辦公負責制定整體PPP項目實施政策和策略、研究制定PPP項目實施及合同管理作業程序、提供地方政府PPP模式的實施策略等。我國并沒有設置推動PPP項目實施政策的部門,建議在國家發改委設立專門負責PPP項目的部門,在該部門下設專門負責海外PPP項目建設的部門,為我國企業在海外“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上提供必要和充足的指導。
(三)PPP模式下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風險管理
PPP項目能否順利實施,需要雙方對項目中的風險進行合理的分擔。采取合理的風險分擔的方式,從項目整體風險管理的角度,遵循合理分擔的原則,共同應對風險。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當中,通常會伴隨著許多風險,例如項目審批風險、項目融資風險、項目反壟斷審查風險、項目合同管理風險、項目勞動爭議等風險。項目參與方應根據項目實施過程中諸多的風險問題,采取合理的風險分擔方式,積極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項目的風險。按照風險分配的原則,對比分析我國企業及國外政府的風險分擔偏好和實際風險分擔。(作者單位為陸軍勤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