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解決陜西省貧困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基于2012—2015年的我省11個市的5個縣級市、79個縣、25個市轄區的收入、糧食產量比耕地面積、小學在校老師與學生比值、中學在校老師與學生比值和財政政策的面板數據,通過平穩性檢驗、Grange因果檢驗等建立模型,對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與代表政治、生態、教育等因素的這些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分析了可以改善陜西省的各個市區貧困問題的方向,結合各個市自己的現狀得出屬于它們的更精準的脫貧政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現在已經到了關鍵攻堅之年,任務非常艱巨。從全國宏觀來看,就人均收入而言,2016年全國人均年收入為23821元,而陜西省的人均年收入為18874元,在人均收入上可以看出陜西省作為北方的大省,但人均收入依然與全國的人均收入存在較大差距就經濟方面來說,從人均生產總值我們看到,在2016年,陜西省為人均GDP為50528元,而我國的人均GDP達到了53817元,雖然在人均GDP上差距并不大,但結合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來看,陜西省在經濟方面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生態方面,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生態的狀況,2014年全國耕地面積20.25億畝,陜西省耕地面積5996萬公頃,占全國的24.7%;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陜西省糧食總產量1227萬噸,占全國的19%。所以我們考慮用各地區的農民收入作為測度其貧困與否的指標,然后對代替各影響因素的指標進行回歸分析,根據回歸系數的正負與值的大小來進一步考察適合我省內部的脫貧政策,以更具專業化、立體化的數據對陜西的貧困情況進行劃分,以為更好的撫貧政策打好基礎。
陜西省自2011年國家開始實施2300元農村扶貧標準,至2014年我省農村貧困人口共減少242萬,完成40.8%的脫貧目標,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所以目前的扶貧政策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所以針對這一扶貧政策,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其趨勢進行分析。
二、參數設置
根據陜西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生態等特征我們進行了重新定義,定義如下:用陜西省各地區的GDP來衡量并定義陜西的經濟發展情況,用陜西各地區的小學在校師生比和中學在校師生比來衡量定義其教育發展程度,用糧食產量與耕地面積的比來衡量并定義其生態發展程度,用財政政策來衡量并定義其政治發展程度。此外,LNsr表示給sr即收入取自然對數,目的是為了增加其值的平穩性。定義ST為糧食產量除以耕地面積。定義XXSSB為小學在校學生數除以在校老師數。定義ZXSSB為中學在校學生數除以在校老師數。
三、實證分析
在對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前,首先我們對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對于陜西的一百多個縣市區來說,西安市的未央區,灞橋區,閻良區的農民平均收入位居全省前三,而商洛的柞水縣、商州縣和漢中的鎮巴縣的農民平均收入位居全省后幾位,其之間的差距竟接近了后幾位縣區的收入的二倍多,顯然,雖然全省各市都有貧困農民,但是各市差距較大,所以我們有必要分市去分析討論可以減少其貧困的政策。
其次我們對所選取的面板數據通過單位根檢驗來檢驗其平穩性,檢驗通過。
對于地區生產總值(GDP)、普通中學生師比(ZXSSB)、普通小學師生比 (XXSSB)糧食產量比耕地面積(ST)和財政支出 (CZZC)這五個變量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代表經濟水平、教育程度、生態平衡、政治的四個變量是否可以對代表人民貧困程度收入的變量進行解釋需要進行Grange因果檢驗來進行驗證。取滯后階數為(一)發現各變量間或存在單向關系或存在雙向關系。
但以上這只是從統計檢驗的角度對二者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為了更進一步的說二者的關系,下面對幾組面板數據進行建模分析。
在建模分析前我們首先應該判斷模型類型,我們用F—檢驗和Hausman檢驗來判斷。(對各市數據采用相同的回歸分析與檢驗方向,從而確定各自所適用的模型),發現均適用于個體固定效應模型。[1]
回歸結果見公式:
通過對各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舍棄不平穩數據,選取2012-2015年數據,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到各參數顯著,中學師生比減少2.49%,收入可以增加一個百分點,財政政策增加2.23-10-4%,收入可以增加一個百分點即當收入要增加一個百分點是,我省的中學師生比減少2.49%,財政政策增加2.23-10-4%,對陜西省其他市的數據面板建立個體固體模型。
四、結論與建議
(一)根據全省分析結果得出增加中學教師數目,改善財政政策收入會提高,降低貧困程度。從西安市的結果來看,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需減少中學師生比,或增加糧食產量比耕地面積,或者減少小學師生比。西安市作為陜西省的省會城市,有良好的教育資源以及經濟文化資源,但耕種面積以及糧食產量過少也導致收入減少。同時作為教育大市,增加中學老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
寶雞市的模型反映了,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需增加小學師生比,或減少糧食產量除以耕地面積,或者減少中學師生比。寶雞市作為陜西相對較大的市,交通發達,資源優勢強,要解決收入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1.建設更多的小學校園以增加小學生人數,為基礎教育做好基礎,2.減少耕地面積,發展第三產業,將經濟重心進行遷移3.增加中學教師數目,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
咸陽市的模型反映了,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需減少中學師生比。咸陽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適合居住以及耕種,再加上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快速的飛躍,收入的提高對于咸陽市來說增加中學教師數目,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渭南市的模型反應了,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需減少小學師生比和中學師生比。渭南位于渭河平原東部,土地肥沃,水土條件作為先天優勢帶動了農業以及工業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教育的相對落后,所以渭南市應該增肌中學教師數目以及小學教師數目來增加基礎教育的建設,才能有效的解決貧困問題。
從延安市的模型來看,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需減少中學師生比,或增加財政政策。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所以增加中學教師數目可以解決教育問題并一定程度上改變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方面應該改善經濟政策,為貧困人民帶來更加實惠的政策。
榆林市的模型反應了,收入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需減少小學師生比,增加財政政策。榆林位于陜西最北方自然條件一直都與陜西其他市有所不同,為了避免這些不同的因素,揚長避短,政府應該對其自然條件做出合理的政策,同時不斷加強教育的普及,增加小學老師的數目也能改變貧困。
(二)從前面的建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耕地面積的平均產量增加對于寶雞農民脫貧無顯著影響考慮主要是因為,寶雞市的糧食產量在全省已占據較大比例,但因此,寶雞市也成為最容易因災致貧的城市,例如2016年,寶雞對的綜合平均畝產297公斤,比2015年減產3公斤,下降1.0%;糧食總產量145.67萬噸,比2015年減產3.99萬噸,下降2.7%。而據陜西統計局的分析,導致其減產的主要原因則為不利氣候的因素,因為16年,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且還有害蟲與旱情的影響,所以尤其注重寶雞的因災致貧,而有商洛,漢中等山區的因災致貧。(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
注釋:
[1]考慮到數據數量的原因,我們僅對市轄區內包含下屬行政單位超過10及其以上的市進行建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