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指伴隨企業活動整個過程(包括從開辦、營運到結束的各環節)的各種周圍境況和條件的總和, 營商環境是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是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必要之舉。積極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對推動一個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意義
營商環境的優劣對一個地區民營企業是否能夠蓬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發展依賴于政策的穩定和優化,依賴于自身創新和活力,而地方政策和企業創新,都必須依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一)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的要求,對于進一步用活用好市場經濟、激活民營資本,激發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創新創業的推進動力。創新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市場資源主要通過商事行為進行配置,只有大力推進地區法治建設,在法治軌道上保障商事行為的自由,才能夠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
(三)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是經濟振興的迫切需要。當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遼寧經濟振興發展已經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增多,此種形勢下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水平的高低決定了遼寧是否對外部資本有足夠的吸引力。
二、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原因
東三省經濟長期低迷不振,民營經濟的活力不足,都與地方營商環境不夠優化有著密切關系。目前,我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破壞營商環境職務犯罪問題依然存在。從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出,有的行政單位和人員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確實仍有失職、瀆職的行為,濫用自己手中的自由量裁權,導致執法標準不統一、執法結果有失公正,存在濫用權力、選擇性執法的現象,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這都嚴重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嚴重破壞了地方的營商環境,造成企業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市場經濟的自我調控失靈。
(二)依法行政的法治意識及服務意識欠缺。通過分析今年以來我省通報的破壞營商環境的一批重點案件可以看出,仍然有行政機關在招商項目落地后,不兌現招商引資預先承諾政策的情況,仍然有“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踢皮球、拖沓推諉、手續繁雜、效率低下的情況,甚至是不同程度存在違法行政的問題,社會上對東三省的招商引資一度流傳 “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久而久之,經濟下滑與營商環境不優形成惡性循環。
(三)投資者權益司法保護不到位,解決糾紛能力不強。法治環境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地區確實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權力干預司法等問題,加之訴訟程序周期長、生效裁判文書執行難、一些司法裁判缺乏公正性,也都為投資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加重了負擔,造成投資者通過正常法律程序解決問題較難,通過信訪渠道表達訴求反而能使地方政府和行政機關出于維穩壓力盡快解決問題,這也愈加加深了各類經濟主體對東三省“人情社會”、“辦事情必須靠關系”的印象。
三、關于優化營商法治環境的意見建議
(一)加大打擊力度,嚴懲影響營商環境的職務犯罪行為。政法機關應深入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要“多從內因著眼、著手、著力,找準癥結就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的要求,堅持以執法辦案為中心,重點辦理破壞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職務犯罪案件,對那些不作為、亂作為,以及濫用職權、以罰代刑、吃拿卡要,給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堅決予以懲處,對影響營商環境建設的職務犯罪行為下重手、施重策、出重拳,下大力氣整治伸向企業和投資者的黑手。
(二)切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推進干部作風轉變。從全國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東北地區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最深,這就導致東北地區與南方省市相比,市場經濟發展較慢,市場經濟觀念形成較晚,經濟發展中的人為因素較多。對此,需要政府找準自身角色定位,把市場經濟的主體角色讓還給企業,而不應以行政手段對企業和市場進行過多干預,以習總書記“三個推進”要求為指導,著力推進干部作風轉變,徹底清除不托關系、不請客吃飯就不能辦成事的官場潛規則。
(三)牢固樹立平等保護理念,維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要依法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全面確認和保障市場主體的人身、財產權益,消除人們的不安全感,鼓勵人們在合法的范圍內大膽創業和創新,保障市場主體對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誠信體系構建,引導全社會樹立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法律意識。要進一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保障司法公正性,對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加強司法保護。(作者單位為遼寧阜新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