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研究當前國內P2P的發展現狀,發現P2P網貸平臺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主要存在管理不完善、相關法律不健全等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相關的防控對策。
P2P的英文全稱是“Peer to Peer”,意思就是“個人對個人”。非金融機構使用互聯網為媒介,利用網站平臺發布借貸信息并撮合借貸雙方進行交易。然而,自2007年到現在,陸續有平臺出現詐騙、跑路、提現困難等不良現象,這對該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本文提出,通過立法指定相關監管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健全的P2P網貸行業相關法律規范才是當務之急。
一、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分析
(一)信用風險
傳統的金融機構95%的損失都來自信用風險,金融機構的成立都需要有一定的注冊資金,少則幾億多則上百億,但網貸平臺由于其第三方通過網絡集資的獨特屬性,使得其注冊門檻較低,往往缺乏可信的資質。目前,以很低的價格就可以買到網貸平臺軟件,然后再創造虛擬借款人、虛擬抵押物,通過超高利率吸引投資。因此,缺乏資質的網貸平臺具有極高信用的風險,投資人如果不能有效辨認,極易出現資金損失。
(二)資金風險
資金流向對P2P網貸平臺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由于資金規模有限,很多平臺都缺乏資金管理措施,也沒有采取安全合理的第三方資金管理措施和風險控制手段,甚至有的平臺貪圖便利直接動用投資人的投資資金。風險無法得到有效規避,一旦失敗,其后果只能由投資者自行承受。
(三)技術風險
我國P2P網貸平臺對技術的要求十分高,因為借貸所涉及的資金量很大,倘若網站設計時產生設計缺陷,一旦無法及時修補,對于網貸平臺來說都將是十分致命的。僅僅根據網絡完成信用評定難度非常大,小額信貸技術的不足會在客戶篩選、風險控制、需求分析、貸款審核、貸后管理、到期兌現等多個方面產生技術風險。
二、P2P網貸平臺的選擇標準
投資者們在選擇P2P網貸平臺進行投資時,應樹立較強的風險防控意識,主動分析網貸平臺存在的風險,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失。一般來說,甄別P2P網貸平臺應該參照以下參考標準:
(一)先確認平臺交易的真實性。投資者應當留意成交合同中有無借款人姓名和身份證號,考察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借款目的、還款方式和期限,注意是否存在同一借款人反復借款,多個借款人循環等情況。
(二)考察平臺的實收資本和經營方式。平臺實收資本最好在500萬元至1000萬元,投資人應對全天候型提現到賬和回報率過高的大額抵押平臺保持謹慎。
(三)了解運營團隊。P2P平臺網站應當介紹運營團隊的背景,團隊成員需要有金融、互聯網等技術背景及相關從業經驗。
(四)投資人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一般而言,平均利率在8%至10%之間屬于正常水平,對于利率超過20%的借貸交易需要特別警惕。
(五)投資者可以通過了解平臺所掛靠的行業協會及自律組織的口碑,以及權威媒體和研究機構發布的專業報告和行業排行榜等,進一步辨別P2P網貸平臺資質狀況和經營情況。
三、我國P2P網貸平臺風險的防控對策
(一) 確定行業標準
在監管細則方面,P2P行業應該像銀行、基金公司、證券行業等一樣有自己的行業標準,例如提高注冊P2P網貸公司的資金和資質門檻。現階段,我國征信數據不健全,導致信息不對稱,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了類似于P2P網貸平臺這種創新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前進的步伐。
(二)不得建立“資金池”
P2P網貸平臺只是單純地提供借貸信息的中間平臺,并不能直接使用平臺籌集的資金,更不能將籌集的資金建立“資金池”。我們要對出借人和借款人強制采取實名登記措施,并且詳細記錄每一筆交易的資金走向,避免平臺進行洗錢和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規范平臺的業務模式
在P2P網貸平臺管理投資人資金方面,P2P機構不能以任何理由私自挪用用戶資金,應當引進正規審計管理機制,不為投資項目提供任何擔保,更不得承諾到期時可以得到的高收益,不承擔任何流動性和系統性風險。
(四)加強從業人員的風險防控意識
P2P網貸平臺可以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其自律精神和風險防控意識,規范從業人員行為,這有利于行業的穩定。平臺應該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考核,對高管的行為更應當嚴格監管,防止卷款逃跑類事件的發生。
四、結語
P2P網絡貸款在我國只出現了短短十年,發展卻十分迅速。從本文的研究可以知道,P2P網絡借貸要想發展長遠,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引導借貸有序進行,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采取監管措施;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風險防控意識,同時也要堅持職業道德,明確自身的責任。(作者單位為華東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