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領域,有一些概念和法律述語,人們很難區分,由此所引發的糾紛不在少數。比如“訂金”與“定金”,雖然兩個概念一字之差,但他們的法律義相差甚遠,具體發生糾紛時,雙方都各執一詞,難以說清。本文從概念、條件、性質、預先給付、法律后果等五個方面界定了兩者的不同。
訂金是人們在一般的交易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習慣,起到一個證明的作用,雙方當事人存在即將訂立合同的買賣關系或債權債務關系。在訂立合同的過程里,屬于要約邀請,沒有任何的法律效力,不受法律的保護。而定金則不同,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既定金受到法律的保護,受定金罰則的約束。有這樣一個案例:顧客在一個家具城看好一套精致高檔的紅木家具,價值30萬,就想訂購一套,付了5萬的訂金,雙方約定收貨時再繳納余款。結果家具回來后消費者發現,只有家具門和側面是紅木的,其它地方不是,非常氣憤。就想退訂,可商家卻說,你當時看好的就是這樣的,想退貨可以,按法律規定你違約了,定金不退,否則收貨交款。就這樣商家混淆了訂金與定金的概念,就讓消費者投訴無門。如果履行合同心里不能接受,不履行就損失5萬。而對方又拿法律說事,玩文字游戲,左右為難,心里沒底。所以分清訂金與定金的區別在現實生活中非常重要。那么以下我們從法律層面上談一談訂金與定金有那些區別。
第一在概念上,訂金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交付預付款的一種形式。定金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以保證債務履行為目的,于合同成立時或未履行前,預先給付對方的一定數額金錢的擔保方式。所以,定金既指一種債的擔保方式,也指作為定金擔保方式的那筆預先給付的金錢。
第二在條件上,訂金是合同沒有成立時,是雙方的一種即將訂立合同達成一致意見意思表示,一種意向。而定金是以有效成立的合同為前提條件。《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一方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向對方給付定金,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收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三在性質上,都有證約性質,訂金可以證明雙方當事人有過接觸,可能訂立合同,不能證明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其不具有定金的性質,只是單方的行為,不具有明顯的擔保性質。交付訂金的一方主張定金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定金具有證明合同成立的證明力。定金一般是合同訂立時交付,這一事實足以證明當事人之間合同的有效成立,因此,定金是合同成立的證據。
第四在預先給付的性質上,雙方都有預付性,都是在合同履行前交付。一般情況下,交付訂金的視作預付款。或者只是證明雙方有過意向。預付款是一種支付手段,目的是解決合同一方周轉資金短缺,合同履行后抵作價款。交付多少法律沒有明確界定。只有在商品房交易中,《關于規范房地產開發企業商品房預定行為的通知》的有關規定,房地產企業收取定金的,定金數額應當在總房價的千分之五以內。而定金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為前提,定金的數額,由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數額由雙方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百分之二十。
第五在法律后果上,也是擔保的性質上,訂金的交付和接受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債務時,不發生喪失或者雙倍返還預付款的后果,不具有但保性,訂金僅可作損害賠償金。不適用定金罰則。而定金具有擔保的性質,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運用的較多,特別是書面合同。首先定金是合同履行的一種擔保形式,在合同的訂立過程中,一方繳納定金后,另一方只要接受,不論是否有書面形式,都認為合同成立。交付定金是邀約,接受定金是承諾,構成合同訂立的全部過程。所以定金是合同的一部分,屬于主合同下的擔保合同。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都構成合同的違約責任,受到定金罰則的法律約束,既定金交付后,在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或履行債務不適當時,會發生喪失定金或者雙倍返還。而訂金屬于訂立合同中的要約邀請,即使一方接受訂金,而接受訂金的行為仍然是要約邀請,是新的要約邀請,不構成合同的訂立過程。只有一方交付標的,構成邀約,另一方接受并付款構成承諾,合同才能生效,這是一般的口頭合同的訂立過程。
訂金我國法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也沒有禁止,在一般的交易過程中和人們的交易習慣中,還是可用的。但不具有擔保債的履行的作用,也不能證明合同成立。而定金的成立是有一定的條件,首先是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為前提,這是它的從屬性決定的。債的擔保有五種,保證、定金、抵押、質押及違約責任。定金是其中之一,《擔保法》第九十條規定:“…..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約定期限。定金從實際交付之日起生效。”可見定金合同是實踐合同。定金的給付標的原則上為金錢,但當事人有特殊約定時,也可以給付替代物作定金。
綜上可知,“訂金”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它不具有定金的擔保性質,可視為“預付款”當合同不能履行時,除不可抗力外應根據雙方當事人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而定金在合同債務不能履行時,適用法律上的定金罰則。訂金和定金雖然讀音一樣,但在法律上有本質的區別。(作者單位為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職業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