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服務型政府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的期待,政府在建設、公共保障和服務、國家安全等領域需要更加精細化和品質化的治理。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通信網絡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動的同時,也給各種突發事件、違法犯罪活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但同樣的,公眾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和集體意識也在快速提升,新媒體和互聯網給公眾發聲和發力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通過應用新技術實現政府與社會在公共管理等各領域的協同合作,成為國家明確的導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政府管理面臨的挑戰,以及社會治理方面的發展現狀。并探討了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管理機制構建的思路和措施建議。
一、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面臨的挑戰
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與社會管理有本質區別。社會治理在于治,即整治、醫治各類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等等。而社會管理在于管,一定程度上將政府部門自身與社會大眾區別開來,并形成一種無形的上下關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政府部門,是國家和全體人民賦予的權利,其自身也是全體社會的一部分。政府進行社會治理,就是要將自身包括在內,解決阻礙社會和諧、建設發展、公平正義伸張的一切問題。但在現實中,政府在履行社會治理職能時,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我國社會治理任務異常的艱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的發展目標是全體各族人民一起邁向民主、富裕、健康、和諧和魅力的新時代。不同于發達國家的富人階層掌握著國家的命脈,也不同于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停滯不前。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和遼闊的國土,政府部門需要帶領全國所有各族人民一起向前“奔跑”,在發展前進的途中遇到的社會問題可想而知,包括建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利益分配問題、社會安全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政府部門既要在經濟和城鎮化建設上保持良好的“業績”,同時也要協調各方關系、打擊違法亂紀,并且還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因此,我國的政府部門在社會治理的問題上,任務的艱巨性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比的。
(二)在新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下,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在十八大以前,我國的發展的核心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大家關注的是解決經濟問題和發展問題。從一窮二白到溫飽,再到初步的小康社會,廣大人民群眾中在日益繁榮的經濟中獲得了滿足和幸福。但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僅僅局限于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了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需要;另一方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問題更是復雜而廣泛存在的,而且有些是長期存在的“頑疾”。例如貧富差距、區域發展差距、階層固化、精神文明建設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社會保障薄弱甚至匱乏等等。此外,在互聯網與現實世界日益融合的趨勢下,社會治理的邊界翻了不止一倍,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中,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包括網絡輿論、網絡犯罪、虛擬世界沉浸等問題。可以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入,我國政府面臨的社會治理問題不是減少了,而是在數量和難度上都大大增加了。
(三)政府自身也需“治病強身”。不治自身何以治天下,自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政治生態和人文生態都發生了本質改變。一方面是對黨的建設進行了徹底的“整理”,對黨內出現的信仰缺失、行為無規、道德淪喪、實力失衡等問題進行了自我反省和清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務實地踐行著從嚴治黨,從根本上扭轉腐敗、庸政、無能的惡性循環。讓政府部門的每一個崗位上的黨員都要“不忘初心、執政為民”。另一方,在政府部門自我革新和治病的同時,社會風氣也隨之改變,以“官本位”和“權錢”的精神、價值追求逐漸淡化,轉為以“奮斗、勇敢、誠信、智慧、仁厚”等中國傳統美德為人生價值的體現。
二、新形勢下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從歷史角度看,我國以儒家思想為根基的社會,本質上是具有超強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的社會,人民群眾圍繞著家庭、家族、家鄉、民族等集體符號,形成世代相傳的生命和精神紐帶。從沒有一個擁有如此悠久歷史而又諸多民族、廣闊地域的國家,能夠像我國這樣強大的凝聚力。無論是在國家危難之際,還是和平發展年代,我國社會中都會自發地形成各種社會組織,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在社會治理方面,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存在數不清的社會組織,無形之中發揮著促和諧、弘揚公平正義的探路者和捍衛者的作用。
最為常見的基層社會組織包括同鄉會、校友會、各類協會、某愛好聯盟、某某社區,而更加正式和官方一些社會組織包括全國工會、婦聯、共青團、殘聯、文聯、紅十字會、各類基金會等。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已登記的社會組織達71萬余個,擁有760余萬專職人員和620余萬兼職人員。這些社會組織分布在我國的各個角落和各行各業中,人員組成也是形形色色。此外還有大量非正式的社會組織,特別是在網絡世界中,通過網絡社區、各類社交群形成的一定規模的群眾集體,例如著名的“朝陽群眾”就是無形的社會組織。我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組織自身就是遵從一定的目標和規則形成的集體,其行為和特征具有相似性,對于社會治理而言能夠進行清晰的定義和辨識。而且這些組織在自身所在領域形成一股強勁的力量,能夠推動更多的人和事物的發展。
當然,數量龐大的社會組織本身也是社會問題的主要來源。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并且能夠集聚一定規模的資金、物資和人力,如果其活動超越了法規的邊界,那么其影響也遠超于普通個體。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有組織的網絡犯罪的危害是巨大的。
三、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治理的可行性
社會組織盡管對政府部門具有監督權,對社會問題具有監督、舉報和協助處理的權利,但不具備直接的執法權和行政管理權,并且與政府部門沒有直接有效的聯動機制。然而在新型技術的支撐下,社會組織日益強烈的權利主張和參與社會治理的訴求得以釋放,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治理已經能夠形成高效聯動的機制。
(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已經明顯提升。隨著廣大人民群眾中文化知識水平、法規常識認知水平的提升,社會組織維權和發聲的方式和途徑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對于自身言行舉止有很強的自律。一方面社會組織的組建和運作能夠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在組織的能力和素質培養上持續投入,而不是一盤散沙。
(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大大提高。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社會發展面臨著道德和正義淡漠的危機,每天都能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冷血”新聞,反映了在物質快速增長和生存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公眾對社會問題的冷漠和無助。但隨著十八大以來政治生態和社會人文生態的改善,傳統的中華美德再次綻放光芒,群眾和社會組織勇于站出來、勇于發出聲音、貢獻著力所能及。特別是在網絡世界中,網民以及網絡社會組織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某些官方媒體或者政府部門。
(三)新技術的普及為政府和社會組織實現應急協同治理提供了技術保障。要實現應急想協同治理,最為關鍵的是兩者配合的效率,包括時間效率和空間效率。利用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平臺和渠道,能夠與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實現全天候的對接,并且能夠打破地理限制,實現信息的瞬間傳遞。從而有希望讓政府和社會組織在應急協同社會治理上的時間無間隙和空間無空白。
四、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管理的機制
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協同管理機制,不僅是政府治理理念轉變問題,更需要從組織架構、工作流程以及相關法規制定等多個方面進行變革和創新。
政府的社會治理理念應當盡快轉變,實現更加開放透明的工作氣氛。以往政府部門處理社會問題,不論是處于影響控制需要還是某些政治訴求,政府部門習慣于“慘著掖著”,更是對一些影響形象和政績的社會問題避而不談、視而不見。對于來百姓而言,更是看不透、摸不著。當在新形勢下,政府部門的社會管理工作不能在遮遮掩掩,而是要更加公開透明地向群眾和社會組織共享。尤其是對于一些影響范圍大的社會問題,更需要及時發現,并通過各種渠道與社會組織及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溝通和探討。
搭建覆蓋全國的物聯網政務系統。我們知道社會治理包羅萬象,關聯著所有的群眾、物質財產、社會活動、信息數據以及各種聯系,處理社會問題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網絡,將這些要素都能夠通過物聯網設備和技術連接起來,并實現泛在感知、泛在響應。而物聯網的建設能夠通過傳感設備、智能終端、傳輸設備等、識別設備等將人、物和數據互相聯系起來,并實現多媒體的展示。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在這樣一張覆蓋全國的物聯網上能夠實現完美的聯動。
協同組織和流程上的創新。無論協同機制如何完美,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都是相對獨立的組織,不可能在同一個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下進行統一運作,因此如何實現接口涉及以及接口的順暢傳導,是政府部門在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變革中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就社會治理關鍵如公安、消防、工商、紀檢等關鍵部門搭建與社會組織溝通互動的智能化平臺,另一方在響應機制上,通過應用智能化手段,實現信息識別和追蹤,并快速創建聯動團隊,按照標準化的響應步驟及時啟動響應。(作者單位為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