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未檢案件中,社會調查形式化、格式化、程序化問題嚴重,調查報告沒有反映出調查對象的實質問題,不僅不能為司法機關準確的定罪量刑、教育挽救提供參考,也違背了客觀、公正的司法理念。
很多專家學者、實務屆的同仁認為主要問題包括調查主體、啟動時間不明確,調查報告的性質存在爭議等,進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筆者竊以為上述觀點、對策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調查報告質量不高的問題,而且頗有舍本逐末的嫌疑。鑒于此,筆者不揣冒昧,想就該問題做一些粗淺的分析探討,以為引玉之磚并對未檢實務有所裨益。
一、社會調查制度的作用及意義
筆者認為,該項制度的作用及意義在于影響最終的案件處理結果以及便于司法機關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幫教措施。社會調查應該緊緊圍繞案件和涉罪未成年人本身展開,但又不局限于此,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案件,調查的方法、內容也應有所區別。不少調查報告只是對事實進行羅列重復,言語模糊、邏輯混亂、嚴重欠缺深度,根本沒有揭露“問題少年”之問題的本質。例如,將所有未成年人的犯罪成因簡單歸納為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將所有侵財類犯罪的動機簡單概括為生活所迫。更有甚者,在調查中發現該未成年人自幼父母離異或為留守兒童,便一股腦兒的把此人的所有負面問題以及產生犯罪的原因都歸結于此,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千篇一律、嚴重缺乏深刻性的調查報告,并不能如實反映調查對象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也不能準確反映出人身危險性和重塑的可能性,更不能為司法機關準確的定罪量刑、教育挽救提供幫助。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只顧匆匆趕路,卻忘記了去欣賞路邊的風景。針對社會調查制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呢,我們只顧著去調查、去寫報告,卻忘記了這項工作的初衷和意義所在。
二、不是每一件未檢案件都需要進行社會調查
筆者認為,不是每一件未檢案件都需要進行社會調查,在某些案件中,社會調查工作會顯得比較雞肋甚至無用。
在一些過失犯罪中,社會調查就顯得毫無意義。舉例說明:16周歲的犯罪嫌疑人甲課間與同學玩耍打鬧,不小心將對方推到,致使對方頭部著地構成重傷。在這起案件中,無論甲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成長經歷、社會交往如何,都對此次犯罪本身沒有影響,犯罪原因就是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這種情況下,工作重心應當放在對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及促成雙方達成和解等方面。如果進行社會調查,不僅不會對案件辦理產生任何積極影響,還可能因為大張旗鼓的調查而侵犯未成年人的隱私,對其身心發育產生消極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雙方刑事和解的達成。
下面再來談故意犯罪。16周歲的犯罪嫌疑人乙與同學在打籃球時發生爭吵進而雙方拳腳相向,乙揮拳擊打對方面部致使對方牙齒脫落構成輕傷。案件偵查階段,已了解到乙平時學習成績較好,與老師、同學之間關系正常。筆者認為該案也必要開展社會調查。從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自我認知能力不強,對自己的行為不能作出正確的評估和判斷。從生理因素分析,由于未成年人正處于身體發育期,情緒、情感的社會化還不完善,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某些情況下,成年人尚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發生打架事件,何況是未成年人,且本案的起因與作案方式均未超過社會大眾對未成年人行為的判斷范圍和容忍底線。因此,不能僅憑打架一事去評價某個人的人格品行,應避免陷入對某一事物或某一行為過分解讀的怪圈。
三、社會調查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在林林總總的調查內容中,筆者認為總體而言家庭是對未成年人品行發展影響最為直接、最為深遠的因素。父母、家庭是孩子接觸最早、最多的事物,對其的影響是明顯而深遠的,在不同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發展各不相同。一些孩子由于從小父母疏于管教或者管教方式不當,致使性情或者孤僻怪異,或者乖張暴戾,最終步入犯罪的歧途。相比較而言,師生、朋友、同事對一個人身心發展的影響不可謂小,但總體來說不會超過父母、家庭的影響。
針對不同案件類型,不同犯罪情節,調查報告內容的側重點也應有所區分,而不應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如侵財類犯罪,應注意區分是因生活所迫偶爾作案還是因貪婪、期望不勞而獲而作案;如果是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暴力型犯罪,應重點關注其社會交往和成長經歷,是否系受到他人的教唆、脅迫而拉幫結伙,是否曾受到不良網站、游戲或者影視作品的影響等。
另外,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調查的重點也應有所區別。因篇幅所限,這里不再贅述。
做到以上幾點,社會調查報告才會內容翔實,并且真正在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過程中產生實效。
最后,筆者希望實務屆各位同仁在執行該制度的過程中找準切入點、抓住關鍵點、聚力突破點,將其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推動我國特色未檢制度的完善貢獻一份力量,引導未成年人在法律的約束與呵護下健康成長。(作者單位為遼寧阜新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