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兩篇重要文獻:一篇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的名義聯合發布,發布時間是2015年3月;另一篇是《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以下簡稱《貢獻》),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義發布,發布時間是2017年5月。這兩篇文獻的發布只相隔兩年,而且都是指導“一帶一路”建設的,然而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卻已經大大的不同了,一方面,兩年的實踐成果已經相當豐富,為今后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很強的示范性;另一方面,豐富的實踐也使中央政府對“一帶一路”建設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對未來的“一帶一路”建設顯然把握的更加游刃有余。
一、“一帶一路”建設的真實原因和真實目的
這兩篇文獻在開始都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原因,主要都是外部原因或中國與外部世界相互需要的原因,對于中國內部原因幾乎未談,或僅僅是一筆帶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兩篇文獻是對世界提出的,為了具有更廣泛的號召力和吸引力,不能把自己的需要提的過多。然而人們往往忽視的正是內部原因,或者把內部原因作為次要原因。其實,中國發出“一帶一路”倡議最主要的原因卻是內部原因。我把許多學者闡述的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內部原因歸納如下:新時期中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需要,消除中國東西部、城鄉二元經濟發展現象的現實需要,破解中國油氣資源礦產資源對國外依存度高、且獲取其通道安全形勢嚴峻的現實需要,破解我國產能過剩、外匯資產過剩難題的現實需要,中國利用地緣優勢實現區域合作、并加速實現區域經濟貿易主導權的現實需要,開拓國家戰略縱深和強化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現實需要,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現實需要等等。如此多的中國內部的深刻原因才是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最主要和最真實的原因。中國人都應該知道這一點。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最主要和最真實的目的,也是為了自己的贏利和發展,只有首先自己獲利和發展了,才談得上雙贏、多贏和為世界做貢獻的問題。這些真實的原因和真實的目的雖然基本上在這兩篇文獻中未提,但中國人都得明白,不能主次顛倒、輕重不分。
二、“一帶一路”建設經驗的理論化
“一帶一路”建設經驗的理論化色彩愈來愈濃,將來可能會形成“一帶一路”學科和子學科。理論都是經驗的產物。《愿景與行動》經驗的色彩很濃,畢竟“一帶一路”剛剛提出,經驗不足、成果有限,所以滿篇基本上都是抽象的原則、大致的設想和觀念的羅列,給人的感覺就是樹干多,沒有枝葉。但一到《貢獻》就不同了,給人感覺似乎走進了一個花園,里面有花有樹有景有人,甚至讓人覺得生氣盎然:剛開始,就尋找“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理論依據,在第一部分中就列舉出來了八條;在第二部分還專門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概念,尤其特別強調了建設經濟走廊,這就搭建好了“一帶一路”建設的舞臺和基礎(廊、路、國和港);至于用什么具體的手段、在哪些范圍內展開,就是第三部分的內容了,這部分是《貢獻》這篇文獻內容最多、也算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帶一路”建設理念的實現、實踐的路徑的表現,分七大塊,每一大塊又有具體的指標。“一帶一路”經濟理論的依據有了,舞臺和基礎有了,用什么辦法、在哪些范圍內以及要達到什么樣的具體目標也有了,大大超越了前一篇抽象的原則、大致的設想和觀念的羅列的粗淺經驗,較為高級的“一帶一路”經濟學框架似乎就顯現出來了!這之后如果“一帶一路”建設延續的時期很長,也會出現“一帶一路”經濟學的子學科,如“一帶一路”產業學、“一帶一路”貿易學、“一帶一路”金融學等等;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影響擴大,如果超越了經濟范疇,也有可能出現“一帶一路”政治學、“一帶一路”社會學、“一帶一路”文化學等等;最后還可能出現具有更大視野的“一帶一路”學。
三、率先做好“樣板”,精作七大“板塊”
《貢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羅列了許多中國建設“一帶一路”的成果,這些成果都是中國率先取得的,但不能說質量都好。中國要盡最大努力把這些先期成果作成名副其實的“樣板”,讓它們具有示范性和先導性,從而能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又可以避免更多的風險。當這些“樣板”積累得多了,就可以把它們精作成七大“板塊”:基礎設施板塊、經貿合作板塊、產能與投資合作板塊、金融合作板塊、生態環保合作板塊、海上合作板塊、人文社會及其它領域交流合作板塊等,每一板塊都嚴格的制定一系列標準,以電子或紙質、廣告或展示等等各種形式作成成熟的“產品”,向外隆重推出。“推出”也要按照不同的國家,比如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貧困國家,以及它們不同的需要進行;當然也要按照它們貧富的不同給出不同的價格,將來做成的項目成果既要高質量、要讓他們滿意,又要給他們留下難忘而美好的印象。“一帶一路”建設,金杯銀杯固然重要,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口碑更重要,要始終做到:1加1永遠大于2才行!
四、定期出臺關于“一帶一路”的指導文獻
爭取每隔一段時期,就出臺一份有關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的最新最前沿的指導文獻,同時要加大“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力度。“一帶一路”建設動作很大、影響深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都存在自由競爭的狀況,雖然這一狀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央政府不能放任不管,而且要從全國統籌規劃,根據總體上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從而消解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的利益盲目沖動。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越來越多,中國政府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規律將認識的越來越清楚,對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有辦法,這都是不斷出臺指導文獻的資源和必要性。不僅中央政府要出臺指導文獻,而且各地政府也要相應出臺配套的指導意見。另外,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中央和地方也要大大開展培訓和培養“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的工作,“一帶一路”建設是個全新的事業,尤其實務性非常強,其中各行業各產業的各種規律不容易掌握,這方面的人才不僅要“干”出來,也得“教育”出來,這也為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各種理論的產生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五、做好宣傳和研究
在宣傳和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媒體方面要做一些文章。據本人所知,現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帶一路”網,還有一本雜志叫《絲路瞭望》,不過卻是對外發行的。光靠這些來宣傳好、研究好“一帶一路”建設是遠遠不夠的。要做好“一帶一路”建設,雖然外部條件不可少,但關鍵還在內部條件,不能讓市場的主體,比如企業和人與“一帶一路”建設“隔著”,讓前者都認為“一帶一路”是國家的事,跟自己關系不大。這首先要靠宣傳,比如各辦一份全國性的宣傳報道“一帶一路”建設的報紙和雜志,報紙傾向于追蹤消息,而雜志傾向于具體的項目成果的推介和展示,;另外,也不能忽視研究界的需要,在這方面也可以辦一份有關“一帶一路”建設的學術研究的高端權威的雜志,與“一帶一路”建設相互滋養融合。這些報紙和雜志的紙質版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們具有相關電子版和網站所不具有的優勢,并且可以出版它們的各種外文版,向相關國家推介和展示。不僅如此,中國各地的媒體也要時時聚焦“一帶一路”在本地的進展情況,發消息、發專欄和發專版,或作專門的節目,從而為本地的“一帶一路”建設把好關、服好務。在這樣大規模的媒體宣傳影響下,普通的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會逐漸的關注起“一帶一路”建設,并且都會想辦法參與其中,共同分享“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作者單位為中共甘肅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