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認為并不是一切戰爭都是不正義的,也不是反對所有的戰爭,對于那些符合廣大人民利益,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的進步的戰爭,也就是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從長遠角度講能根本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戰爭即正義戰爭,馬克思還是認可支持的。而對于那些掠奪性的、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的、反革命的和退步的戰爭即非正義戰爭,馬克思是堅決反對的。
歷史上就倫理與戰爭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和平主義者認為倫理排斥戰爭,倫理與軍事、戰爭這兩個概念不能結合在一起,戰爭是不道德的,是應該擯棄的。而現實主義者認為戰爭是排斥倫理的,倫理在戰爭中毫無立錐之地,人們在戰爭中“無不可行之事”,因而應避開倫理問題。但馬克思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和平主義者的觀點可以說是他們的美好幻想。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戰爭就和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戰爭并未像和平主義者期望的那樣消失了,且戰爭中的殘酷行為時有發生,至于現實主義者來說,戰爭中也不是想怎么著就怎么著的事,戰爭也要講一定的規則,如不虐待戰俘,勿傷平民等。既然人類現階段還沒有能力消滅戰爭,但至少可以在戰爭中不能為所欲為。所以馬克思戰爭倫理的定位只能是正義戰爭,只有正義戰爭才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辯護性。因為正義戰爭摧毀了反動沒落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政治制度。
馬克思所說的正義戰爭理論不同于西方傳統的正義戰爭理論,傳統的正義戰爭理論只是從基本的人性、倫理道德原則、理性正義的抽象論證、統治階級的狹隘眼界出發而不免帶有片面性。馬克思所說的正義戰爭理論是站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看待戰爭,它是超越了西方傳統正義戰爭理論的正義戰爭理論。馬克思所說的正義戰爭理論具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
一、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把戰爭置于現實的社會物質生產和交往方式之中,從分析戰爭的性質入手,科學的區分了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他們對反侵略戰爭、民族解放戰爭、農民起義戰爭、無產階級革命等正義戰爭總是抱著極大的熱情,馬克思主義辯證地看待戰爭即暴力的歷史作用,強調“暴力在歷史中還起著另一種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助產婆,它是社會運動借以為開辟道路并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進一步闡明,革命暴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手段。列寧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戰爭,并且永遠會引起戰爭”, “在生產資料私有制還存在的這種經濟基礎之上,帝國主義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二、歷史實踐的具體批判
馬克思正義戰爭理論強調歷史地看待戰爭,把戰爭現象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反對離開一定的歷史條件抽象地看待戰爭,列寧指出,戰爭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它的特殊本質存在于特定歷史時代各種社會矛盾的交互作用之中,因此,對待戰爭必須采取歷史的態度,他說:“要弄清戰爭的性質,首先必須確定該戰爭的客觀條件和具體環境是怎樣的,必須把戰爭置于它所發生的歷史環境中,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自己對它的態度,否則對戰爭的解釋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 也就是說,只有把戰爭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矛盾中進行考察,才能認清戰爭的性質,進而確定對待戰爭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列寧指出:“馬克思完全承認國內戰爭即被壓迫階級反對壓迫階級的戰爭、奴隸反對奴隸主、雇傭工人反對資產階級的戰爭的合理性、進步性的必要性。”
三、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系是最主要的社會關系,“人性”是從屬“階級性”的,人性的沖突也是從屬于階級沖突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從人類經濟關系的矛盾中理解戰爭現象,從戰爭現象的階級屬性中揭示戰爭的性質。戰爭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是經濟利益沖突的產物,“戰爭無論何時何地總是由剝削者、統治者和壓迫者階級挑起的。” 由于進行戰爭的階級和他們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戰爭的社會性質有著正義的(解放的)與非正義的(壓迫性、掠奪性的)區別,“決定戰爭性質的是戰爭所繼續的是什么政治,戰爭是由哪一個階級,為了什么目的進行的。” “即這個戰爭具有什么樣的階級性,它是由什么樣的歷史條件和歷史經濟條件造成的。”
四、全人類解放的歷史視野
馬克思從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戰爭放在與社會其它現象的廣泛聯系之中加以考察,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政治屬性及其階級本質,列寧認為,要正確地把握戰爭的性質,必須從什么階級進行戰爭、戰爭的政治目的和具體的歷史條件上進行考察。他說:“有各種各樣的戰爭,必須弄清楚,這場戰爭是由什么樣的歷史造成的,是由哪些階級進行的,是為了什么而進行的,不弄清楚這些,我們關于戰爭的一切議論勢必都是純粹的空話,都是純粹字面上的沒有結果的爭論”。 馬克思主義正義戰爭論的價值取向,旨在用革命的正義戰爭消滅反革命的非正義戰爭,最終消滅階級和一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實現人類的“永久和平”。凡是代表了廣大人民利益,為廣大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在歷史上起積極進步作用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反之是非正義的戰爭。
以上四點是相互聯系的,應從整體上認識一場戰爭,戰爭的道德性定位應定位在馬克思主義正義戰爭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正義戰爭理論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價值,在新的時代和新的戰爭實踐方式下,是指導馬克思觀察和認識當代的戰爭現象,正確地判斷當代戰爭性質的指南。
上面我們論述了馬克思關于正義戰爭的理論,明白了什么樣的戰爭才是正義的戰爭,我們知道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就是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問題。同樣戰爭倫理的研究也離不開這個基本問題。戰爭起源于各種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的利益糾紛,馬克思分析戰爭關鍵是看某次戰爭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還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我們認為凡是為了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推動歷史進步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因為代表廣大人民利益、推動歷史進步在最結果上是一種善,所以這樣的戰爭才具有道德性(正義性)。
總之,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正義就是指符合人民利益的道德及其相應的行為準則。“正義”則是隨著道德標準的產生而產生的行為準則、評價標準及價值取向。是由信義、公道等品德以及一切有益于和平、有益于廣大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的思想、習慣組成的。從這里就能推導出馬克思關于正義戰爭的觀點,國家(軍隊)從事的戰爭是否正義,取決于所服務的階級性質及其發動戰爭的目的。馬克思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革命的勝利都會帶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勝利。” 毛澤東也明確指出:“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 所謂進步,馬克思認為就是那些符合歷史潮流的戰爭。(作者單位為保險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