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耕作層及土壤結構在洪水的侵襲下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稱之為水毀耕地,同時連帶損毀附屬的田間道路、溝渠及田坎。不同于其他災毀耕地,水毀耕地多指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暴雨情況,不能及時排泄雨水,導致洪流形成,從而使耕地受到損害的情況,甚至發生泥石流。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百萬畝的耕地遭到洪澇災害的損毀,使得我國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對我國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產生嚴重危害。因此,及時復墾整理水毀耕地,并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和恢復其地力,對于災后重建來說,是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
一、復墾水毀耕地的相關措施
(一)平整土地
1.剝離覆蓋物。因存在較多的項目片區,同時多呈現不規則形狀,因此對于土方計算來說,剖面計算法是項目區經常采用的計算方法,按照砂石淤積面積和淤積厚度情況,對外運砂石土方量進行準確計算,按照平均平整厚度、沖毀及淤積的耕作層面積對田面平整土方量進行準確計算。
2.平整田面。田面的平整過程主要堅持的原則為填方和挖方相平衡。挖高填低、坡地土移動等為平整的方法,從而達到平整要求。
3.土地翻耙,客土回填。在項目區內,一般會存在肥力缺失及砂石淤積的情況,平整項目區以后,對其重建客運耕作層,同時實施土地翻耙,使得土壤耕層得到有效疏松,可納雨貯水,積極轉化養分,伸展作物根系,有利于整地播種質量顯著提高,從而對雜草、蟲生長繁育產生顯著抑制作用。
4.田埂修筑。在設計田埂過程中,需要堅持的原則為少占耕地與保持邊坡穩定性相統一,為方便管理,保持水土,選擇的田埂尺寸應當對農民生產習慣有效符合,并與當地農業生產相適合。
(二)農田水利工程
1.設計灌溉渠道。對于項目區來說,應當按照其地區輸水形式和建筑材料特點對灌溉渠道進行有效設計,梯形土質渠道是常見的灌溉渠道。輸水流量、地貌條件及渠線經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渠道的縱斷面情況。根據現實情況,綜合確定渠道的縱坡。渠道縱坡的設計應當對渠道斷面使渠床保持穩定的情況和設計流量情況進行充分考慮,使得在自流灌溉過程中,能夠確保水位可滿足其要求。
2.設計排水工程。排出項目區澇水是排水溝的主要任務,且在安全地帶匯流,使得地下水位顯著降低,并對地面徑流實現有效控制。按照項目實際情況,主要修復處理能夠正常使用的排水溝。
(三)道路工程
1.田間道路。田間道路主要服務于機器加種、加水、加油及貨物運輸等操作。在整個項目區內,4m是田間道的修復和重建過程中對其寬度的設計大小,0.5m為高出田面的距離。對田間道路重建過程中,0.12m為碎石路面的厚度。對田間道路修復過程中,0.1m為碎石路面厚度大小,0.1m為素土找平大小。
2.生產路。生產路主要服務于農產品收貨和人工田間作業等工作,0.2m為生產路路面寬度大小,路面一般采用素土路面,2%為橫向坡度大小,0.3m為高出田面距離。
(四)地力培肥措施
1.客土回填。項目區遭到破壞的田塊耕作層比重較大,因此在回填過程中需要選擇合適的客土。按照破壞前土壤的特征和屬性決定客土的選擇,對鄰近客土、侵襲程度低及沒有遭受洪水侵襲的客土進行選擇。
2.將耕地深翻,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水毀耕地不同于其他災害導致的耕地毀壞,水毀耕地若在地勢低洼地段,因洪水對其長時間浸泡,從而改變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養分,使得土壤通透性較差且出現板結情況。因此,應對耕地進行深翻處理,充分混合表土和淤泥層,使有機肥使用量提高,有利于土壤肥力顯著提升。
3.科學施肥。化驗有代表性的土樣。按照作物所需養分和化驗結果予以科學施肥,施肥位置和時間均應正確,施肥量和肥料類型均應合理選擇,從而快速恢復耕地地力。此外,可對地力監測機制有效建立,長期監測土壤速效鉀、速效磷、全氮、水解性氮及有機質等各指標情況,并對土壤養分變化全面掌握。
二、結語
綜上所述,在復墾水毀耕地期間需要注意:應當積極配合多部門行動,對治理態度積極端正,在農村工作中,將水毀耕地修復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同時,在復墾過程中,應對資金籌資渠道積極拓寬,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可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證。此外,在災毀區域,對于老百姓來說,應使其對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村領導應積極宣傳,對百姓加強動員力度,對于保護耕地的重要性,使百姓能夠對其全面認識,并投身于保護耕地的行動中來。(作者單位為河北三和土地評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