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我國的中長期重要戰略決策。目前的外語市場無法滿足“一帶一路”新的經濟形勢下語言多元化、多層次的迫切需求,因此,加強國際化外語人才培養勢在必行。
一、“一帶一路”戰略寫入黨章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構想,同年10月份,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說時又一次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戰略思想,旨在推動沿線國家深化各領域的戰略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實現共同繁榮發展。中國共產黨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決議,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式寫入黨章。這表明,中國將致力于推進對外開放,讓更多的國際社會成員共享中國的發展成果。這標志著中國已經從“參與全球化”,開始轉變為“塑造全球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也將發揮更大的建設性作用。
二、“一帶一路”的語言需求分析
語言作為一種人際交流的載體,無論是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還是藝術語言,它都是人類交流思想、情感、信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
據2017年5月15日中國財經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名單匯總 2017年一帶一路路線圖一覽》報道,推進“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名單中,共有以下65個國家和地區。
1.中國,包括東亞的蒙古國,東盟12國: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文萊、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菲律賓。2.中亞 5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3.南亞 8國:印度、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孟加拉、巴基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4.西亞 18國:希臘、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阿聯酋、也門、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卡塔爾、阿曼、塞浦路斯、巴林、科威特、埃及的西奈半島。5.中東歐 16國:波蘭、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亞、波黑、克羅地亞、愛沙尼亞、捷克、馬其頓、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斯洛伐克、黑山、羅馬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6.獨聯體 7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摩爾多瓦、格魯吉亞。
從地域上看,這65個國家貫穿亞、歐、非三大洲。經過整理和統計,確定沿線6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多達53種。以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的國家最多,有14個。東南亞和南亞有4個國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以俄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國家有 4個。
通過統計,我們發現,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和“一帶一路”背景下,英語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重要的外語。我們要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狀況,學習更多沿線國家語言。“一帶一路”為中國外語高等教育發展帶來新機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國際化人才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和支撐點。國際化人才是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基礎,為“一帶一路”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概括來說,國際化人才,是高層次人才,它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并且達到國際化水平、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人才。
隨著全球化深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國際談判與合作越來越多,涉外業務日益繁忙。“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國際化視野、專業素質過硬的外語專業人才。反之,具有全面、較強素養的國際化人才將為“一帶一路”的開展和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外語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開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必然將推進國家與國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對外語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高校應當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外語高等教育進行深度調研,對高校外語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合理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外語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在規模和質量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高校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并結合中國實際開展外語教學工作。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政策呈現出“隱性”、“分散”、“不系統”和“缺乏頂層設計”等特點。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看到,外語教育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方面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我國的高等外語教育仍然存在著應試教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重視學生的理論學習,而輕視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再比如,高校采用的教材,大多與國際脫軌,在實際應用中并不實用,從而導致口語交際能力極度欠缺。此外,語種布局的不平衡也制約了外語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高校外語教師赴國外接受國際培訓的機會和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都非常少,進而限制了教師自身專業能力方面的提高。
學者文秋芳在2016 年曾指出,人才培養階段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第一,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雙向思考;第二,頂層設計機制未能全面了解非通用語專業的布點;第三,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性不強,針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明確。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高校培養的外語人才還遠遠不能滿足“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國際人才的需求,“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尤其是外語人才緊缺性的問題確實存在。因此,新時期的外語教育改革一定要從人才轉型入手。高校有必要對外語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深入調研,積極調整教育目標,重置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方式。
五、高等教育外語人才培養措施
高校外語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一)剖析“一帶一路”內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以“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高等教育需求的深入調研為基礎,這樣才能建立起更有針對性的外語高等人才培養的能力標準
(二)有效提高高校外語教師師資力量
改善和提高雙語教師待遇,建立健全有效的雙語教學管理體制,拓寬雙語教師的培養與引進渠道,推動雙語教學的健康發展。
(三)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意義,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模式
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文化、語言為線索,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尋求教學改革突破點。結合相關專業教學和學生就業特點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
(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共享國際教學資源
通過與國內外高職院校以及辦學機構的相互合作, 吸引和推廣國際先進教學資源,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并且優化教學方法為培養國際型高端人才做出貢獻。
(五)開展跨文化、跨學科的外語教學與研究
只有將跨文化交際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跨文化教育能使外語教學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作者單位為天津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