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西石城縣農村地區為例,對當地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展開調研,分析農村地區金融消費者的基本特征,找準農村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需求點,為提高農村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政策研究提供現實依據。
一、調查基本情況
2016年7月,筆者對江西省石城縣的偏遠村莊農民群眾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情況做了為期7天的專項調查。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60 份,收回率達90%,基本覆蓋了偏遠山區的主要群眾。調查對象中,男性113位,占比31.39%,女性247位,占比68.61%;20 歲以下16位,占比4.44%,20~30 歲152位,占比 42.22%,30~40 歲73 位,占比 20.28%,40~50 歲 92位,占比 25.56%,50 歲以上 27位,占比 7.5%;在家務農162位,占比45%,個體戶53位,占比14.72%,打工108位,占比3%,其他37 位,占比10.28%。調查內容則包含了基本情況、金融產品認知與選擇、物價、儲蓄與利率、真假幣的甄別、征信管理、證券投資、銀行卡的使用與管理、保險常識、貸款常識、金融教育等共計十一個版塊【1】。
二、調查主要結論
調查發現,石城縣農村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平均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知識儲備不足、消費意愿不高、消費技能低下以及消費權益保護意識不強四個方面。
(一)金融知識儲備不足,金融知識需求差異明顯。
1. 金融知識儲備不足。
(1)絕大多數消費者意識到自身金融知識的匱乏。
調查數據顯示,農村金融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了解不多,同時獲取渠道的狹窄,基本上是從朋友和銀行獲取金融知識。證券投資、住房貸款、保險常識是農村金融消費者前三位最缺乏的金融知識,選擇占比分別為 56.7%、36.2%、25.3%。
(2)對個人征信的知曉率偏低。
數據顯示,35.7%的消費者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43.9%不知道如何查詢個人信用報告,57.2%的消費者不清楚不良信用記錄對申請貸款的負面影響,74.5%的消費者不知道信用報告不良記錄保存年限。
2.金融知識需求差異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金融消費收入水平與農村金融消費者證券投資的知識需求呈正相關,而與銀行卡和電子銀行等大眾化金融知識的需求呈負相關。
(二)農村金融消費者投資理財意愿度不高,金融消費理念相對保守。
1.投資理財意愿度不高,風險承擔意識薄弱。
35.67%的消費者因擔心投資風險而抵觸金融投資;33.4%的消費者不清楚分散投資。21.33%的消費者認為政府應該為他們承擔證券投資風險。
2.消費理念較為保守。
71.3%的消費者沒有任何債務,86.2%的消費者表示有錢就存起來,不贊同提前消費,45%的消費者認為股票基金的投資風險最高。
(三)金融消費手段亟待加強。
1.農村金融消費者合約意識不強。
32.8%的消費者無法正確識別投資的風險和計算收益,85.2%的消費者基本不閱讀合同條款,少有的13.4%的消費者完全明白選擇金融產品后的權利和義務。
2.農村金融消費者對信用卡使用率低。
超過8成以上的消費者未使用信用卡,其中30%的消費者不能正確辨別信用卡和借記卡,42%的消費者認為信用卡透支取現不會收取利息,只有少于1成的消費者理解全額罰息和滯納金。
176a1158d3d532c331d49d8e1da0ade5三、相關建議
(一)積極探索和建立“下得去、接地氣”的金融知識宣傳體系。
一是當地政府要起到帶頭作用,積極組織地方各金融機構深入開展金融知識進鄉村、進學校、進農戶,建立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常態機制。二是各金融機構的宣傳設計要形式多樣、新穎,內容豐富,并對金融宣傳制定一定的指標,確保宣傳的不間斷。三是要充分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加大金融知識在村社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費氛圍。
(二)深入拓展農村金融知識的傳播渠道。
利用電視、廣播、海報、宣傳單等在農村普及率高的宣傳媒介,協同街道、農商銀行、學校等服務組織和社會團體,共同搭建金融服務和知識宣傳平臺,加強對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聚焦金融安全防范意識和關心的話題。
(三)大力推進農村居民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
在農村發展普惠金融,需要全面實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著力培養農村消費者的金融意識和消費手段,既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開瓶器”,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金鑰匙”[2]。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水平的高低及金融知識需求特征等因素,細分教育對象,比如針對不同學生開展階梯式的金融素質教育,將金融素質教育納入通識課程;針對農戶,應根據農耕時節,有規律地開展金融知識培訓,采用模塊化教學或案例教學法,進行情景化模擬、示范,增強金融知識的可獲得性,提高金融知識的獲得率。(作者單位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2016年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普惠金融教育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效應研究》(項目編號:YC2016-S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