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校統戰工作應面對社會發展規律,探究統戰工作新要求。隨著內地高校港澳臺學生日益增多,我們應將統戰對象及時擴大到港澳臺學生中。本文通過探析高校港澳臺學生思想特點,對新時期高校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存在的問題作出思考,積極探索統戰工作新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作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在新形勢下應充分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根據港澳臺學生的實際現狀和思想特點,重視發揮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
一、港澳臺大學生與內地學生的異同
(一)共同的“中華文化”是三地兩岸的精神紐帶。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生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中華文化,他們都對中華文化有著較為深切的認同感,容易在中華文化上與內地學生取得共鳴。
(二)人文環境“隔離”使境內外學生特點差異顯著。一是政治意識形態方面。港澳臺青年大學生更注重個人意識和競爭意識,比較強調自己事務的自我管理,具有較高的維權意識,相對缺乏集體主義意識,對愛國統一戰線的認識不足、認同感不強。二是社會責任方面。港澳青年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社會的意識,熱衷于社會公益活動中。三是學習技能方面。港澳臺學生的漢語表達和邏輯推理能力相對內地學生較弱一些,但港澳臺學生死記硬背少而動于能力強,在電腦的軟硬件操作、工科類科技作品制作、外語口語等方而表現則較為突出。
二、廣州高校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實踐存在的問題
作為僑校,暨南大學錄取的港澳臺學生人數(截至2017年3月)高居全國第一。非僑校中,中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招收港澳臺學生最多的學校。兩所學校可分別作為僑校與非僑校的典型來分析廣州高校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實踐的現狀。
(一)思政教育方式較為單一。僑校做得較為完善,但方式傳統單一,限于課本傳授方式,統戰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拓展。非僑校對港澳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免修思想政治課程,但采取的戶外實踐方式,如實地接觸革命勝地等則受港澳臺學生喜愛和支持。
(二)管理培養模式仍未深入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隨著高校擴招,暨南大學實施的導師制面臨導師指導學生時間有限,部分港澳臺學生對導師制認識不足,沒有充分利用導師的資源優勢來組織自身的課程學習等問題。二是中山大學港澳臺學生與境內學生原則上同等對待,對港澳臺學生沒有專職教師輔導,加之,國內單一枯燥的思政課傳授方式未考慮港澳臺學生偏好實踐體驗的特點,教學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仍顯不足。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非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關懷免修”政策,直接影響港澳臺學生統戰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新形勢下高校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的創新路徑
新形勢下高校應完善統戰工作,積極探索搭建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新平臺,正確引導學生,使港澳臺學生統戰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一)轉變學生工作理念,促進統戰教育的自主管理。新時期下,內地高校對于港澳臺學生應當給予更多的自主空間,從過去 “保姆式” 的工作理念轉變為 “咨詢顧問式”的工作理念,從 “抑制個性”轉變為 “疏通發展”,逐步提高他們對國內高校教育理念的認同感。
(二)改進教育管理方式,增強統戰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對于僑校,一是在現有的教育管理體系基礎上,嘗試建立更加靈活的動態系統,加強政治、經濟、就業等信息宣傳、更新。二是針對導師制存在的問題,樹立民主管理理念,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需求。三是增加管理透明度,用民主手段調動學生參與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及實施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雙向交流的教育管理機制。
(三)增加學習和培養內容,激發港澳臺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政治認。通過組織港澳臺學生參觀紀念博物館,游覽名勝古跡,創造機會讓他們與祖國大陸的風俗文化親身接觸,增進民族認同。此外,通過開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或通過專家講座、影片播放等形式,組織港澳臺學生了解我國自改革開展以來的系列發展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中國夢”的思想,更應該在高校統戰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創新學習和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激發統戰教育工作活力。利用黨團組織開展青年活動,鼓勵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子積極參與國內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項目;積極做好校內黨建宣傳工作,鼓勵吸收優秀的港澳臺學生加入中國共產黨; 鼓勵支持港澳臺學生與內地學生共同參與創新創業訓練;組織高質量的思想交流論壇,促進內地優秀黨員學生與港澳臺學生交流;成立港澳臺學生聯誼會、校友會,在聯絡感情的基礎上,發展多形式、多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合作。(作者單位為廣東工業大學,輕工化工學院)
作者簡介:張明(1987-),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講師,食品工程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